谈谈普通立体声录音控制室设计
发布时间:2007/8/15 0:00:00 访问次数:742
就普通立体声录音控制室而言:有一类是把两只主监听扬声器埋入前面的障板墙之中,而控制室的后面、两侧和顶棚做成吸声结构。
在这种控制室中录制环绕声节目时,后面设置的SL、SR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在到达前方平整的障板墙面时会有较强的反射,从而造成监听声场的混乱,这显然不好。
如果后墙面做成强吸声结构,虽然声反射问题得以解决,但最佳听音区会减小。因此环绕声录音控制室前面一般做成吸声结构。后面则做成对声音“漫反射”的扩散结构,这样既能防止反射声的影响,又不至于减小听音区。
另外,环绕声控制室面积一般不宜太小,否则监听效果会受到影响。
监听扬声器系统
5.1ch环绕声的监听扬声器应按照ITU-R建议书BS-775-1进行配置,即在前方同一平面上设置L、C、R扬声器,在控制室后方左、右设置SL、SR扬声器。这5只扬声器最好取同一厂家的产品,前面三只取同一型号,后面两只可取较小的型号。
当控制室面积较大时(例如50m2以上),也可对称地增加环绕声扬声器,类似电影院那样采用分散布置的办法。使用无源音箱时,功放也应采用同一型号的产品,以减小因设备差异而带来的影响。
在环绕声情况下,控制室与录音室之间的观察窗对声场的影响可能会更大,所以应尽量减小窗的面积;而为了方便观察,可在录音室设置小摄像头。
调音台
环绕声录制调音台与立体声录音调音台和的差别主要在声像分配与监听系统上。首先,环绕声录制调音台应有独立的环绕声混合母线,例如:5.1ch格式时需要6条,7.1ch格式时需要8条。其次,它还要有把各声道信号分配到环绕声母线上去的“声像电位器”(即通称的“声像摇杆”)。有的台子前面声道和后面声道的声像电位器是分开的;有的台子上只有一个可分配到5个声道的声像电位器,使用更为方便。
一般低频效果声是由自身通道的电平控制并分配到相应的一个或几个声道上。还有,对环绕声录制调音台上的监听系统也有要求:
(1)能对送往5个(或7个)扬声器的信号电平进行联动控制,而不需单独调整每一路电平;
(2)能对输出的每一路信号进行哑音控制,这在录制监听中经常用到。
在环绕声录制前,往往需要调整各声道扬声器的声压电平,使在听音位置的声压级尽可能相同。为了使用方便,一般要求调音台有粉红噪声发生器,以便于微调各扬声器的声级。
母版录音机
环绕声录制用多声道母版录音机已有许多产品,最流行的是TASCAMDA98、DA88,它们可以同时记录(或播放)8个通道的信号,是专为环绕声录制而设计的。在录制5.1ch环绕声时,声轨的分配通常是1轨记录L信号,2轨R信号,3轨C信号,4轨LFE信号,5轨SL信号,6轨SR信号。
现在许多音频工作站(DAW)也可用于环绕声录制,而且使用很方便。能对记录5.1ch信号的6个通道同时进行编辑,是环绕声录制的特殊要求。
然而,多数数字录像机没有足够的声道记录环绕声,因此需外接环绕声录音机或DAW同步工作。在新出的高清录像机中,有不少已具备环绕声的记录功能。
周边及辅助设备
a.环绕声混响器
在环绕声混响器诞生之前,制作环绕声节目一般是把2~3台立体声混响器组合使用,为了使音质加工效果一致,通常选用同一型号的产品。
近年推出了t.c.electronic系统6000和Lexicon960等环绕声混响器,用一台混响器就可以对环绕声的各声道信号加混响等效果,使音质处理非常方便。这些产品往往都预设了许多功能,例如:有的可利用混响与反射声集合来控制声源的定位,在纵深感的控制上更加自然,比单纯的声像电位器控制效果更好;有的内置各种建声参数的计算机仿真软件,利用这些技术可再现各种声场;有的软件在输入控制室的房间参数和扬声器配置后,即可得到相应的环绕声效果。
b.缩混电路
在环绕声普及之前,立体声重放是使用最多的形式。在理想情况下,制作5.1ch环绕声母版的同时,再制作一个立体声母版。这样显然既耗时、费力,又增加了制作成本。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前提下,一般采用缩混电路的办法,即通过缩混电路将5.1ch的环绕声信号缩混成2ch的立体声信号。
缩混采用以下变换式:Lm=L+αC+βSLRm=R+αC+βSR式中Lm、Rm为立体声信号。环绕声调音台一般都有这种缩混电路,将5.1ch变到立体声时,一边听立体声效果一边调α、β的大小。而在播出矩阵中的缩混电路α、β则采用固定的0.707(-3dB)。
给演员返送的立体声信号也要通过缩混电路来得到。没有专用的环绕声调音台时,缩混电路是录制环绕声节目必不可缺的。
c.环绕声监视表
5.1ch环绕声有6个通道信号,要求具有能同时指示6个电平的监视表。为反应几个主要通道信号的相关性,一些产品除可指示电平外,还用曲面及其法
就普通立体声录音控制室而言:有一类是把两只主监听扬声器埋入前面的障板墙之中,而控制室的后面、两侧和顶棚做成吸声结构。
在这种控制室中录制环绕声节目时,后面设置的SL、SR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在到达前方平整的障板墙面时会有较强的反射,从而造成监听声场的混乱,这显然不好。
如果后墙面做成强吸声结构,虽然声反射问题得以解决,但最佳听音区会减小。因此环绕声录音控制室前面一般做成吸声结构。后面则做成对声音“漫反射”的扩散结构,这样既能防止反射声的影响,又不至于减小听音区。
另外,环绕声控制室面积一般不宜太小,否则监听效果会受到影响。
监听扬声器系统
5.1ch环绕声的监听扬声器应按照ITU-R建议书BS-775-1进行配置,即在前方同一平面上设置L、C、R扬声器,在控制室后方左、右设置SL、SR扬声器。这5只扬声器最好取同一厂家的产品,前面三只取同一型号,后面两只可取较小的型号。
当控制室面积较大时(例如50m2以上),也可对称地增加环绕声扬声器,类似电影院那样采用分散布置的办法。使用无源音箱时,功放也应采用同一型号的产品,以减小因设备差异而带来的影响。
在环绕声情况下,控制室与录音室之间的观察窗对声场的影响可能会更大,所以应尽量减小窗的面积;而为了方便观察,可在录音室设置小摄像头。
调音台
环绕声录制调音台与立体声录音调音台和的差别主要在声像分配与监听系统上。首先,环绕声录制调音台应有独立的环绕声混合母线,例如:5.1ch格式时需要6条,7.1ch格式时需要8条。其次,它还要有把各声道信号分配到环绕声母线上去的“声像电位器”(即通称的“声像摇杆”)。有的台子前面声道和后面声道的声像电位器是分开的;有的台子上只有一个可分配到5个声道的声像电位器,使用更为方便。
一般低频效果声是由自身通道的电平控制并分配到相应的一个或几个声道上。还有,对环绕声录制调音台上的监听系统也有要求:
(1)能对送往5个(或7个)扬声器的信号电平进行联动控制,而不需单独调整每一路电平;
(2)能对输出的每一路信号进行哑音控制,这在录制监听中经常用到。
在环绕声录制前,往往需要调整各声道扬声器的声压电平,使在听音位置的声压级尽可能相同。为了使用方便,一般要求调音台有粉红噪声发生器,以便于微调各扬声器的声级。
母版录音机
环绕声录制用多声道母版录音机已有许多产品,最流行的是TASCAMDA98、DA88,它们可以同时记录(或播放)8个通道的信号,是专为环绕声录制而设计的。在录制5.1ch环绕声时,声轨的分配通常是1轨记录L信号,2轨R信号,3轨C信号,4轨LFE信号,5轨SL信号,6轨SR信号。
现在许多音频工作站(DAW)也可用于环绕声录制,而且使用很方便。能对记录5.1ch信号的6个通道同时进行编辑,是环绕声录制的特殊要求。
然而,多数数字录像机没有足够的声道记录环绕声,因此需外接环绕声录音机或DAW同步工作。在新出的高清录像机中,有不少已具备环绕声的记录功能。
周边及辅助设备
a.环绕声混响器
在环绕声混响器诞生之前,制作环绕声节目一般是把2~3台立体声混响器组合使用,为了使音质加工效果一致,通常选用同一型号的产品。
近年推出了t.c.electronic系统6000和Lexicon960等环绕声混响器,用一台混响器就可以对环绕声的各声道信号加混响等效果,使音质处理非常方便。这些产品往往都预设了许多功能,例如:有的可利用混响与反射声集合来控制声源的定位,在纵深感的控制上更加自然,比单纯的声像电位器控制效果更好;有的内置各种建声参数的计算机仿真软件,利用这些技术可再现各种声场;有的软件在输入控制室的房间参数和扬声器配置后,即可得到相应的环绕声效果。
b.缩混电路
在环绕声普及之前,立体声重放是使用最多的形式。在理想情况下,制作5.1ch环绕声母版的同时,再制作一个立体声母版。这样显然既耗时、费力,又增加了制作成本。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前提下,一般采用缩混电路的办法,即通过缩混电路将5.1ch的环绕声信号缩混成2ch的立体声信号。
缩混采用以下变换式:Lm=L+αC+βSLRm=R+αC+βSR式中Lm、Rm为立体声信号。环绕声调音台一般都有这种缩混电路,将5.1ch变到立体声时,一边听立体声效果一边调α、β的大小。而在播出矩阵中的缩混电路α、β则采用固定的0.707(-3dB)。
给演员返送的立体声信号也要通过缩混电路来得到。没有专用的环绕声调音台时,缩混电路是录制环绕声节目必不可缺的。
c.环绕声监视表
5.1ch环绕声有6个通道信号,要求具有能同时指示6个电平的监视表。为反应几个主要通道信号的相关性,一些产品除可指示电平外,还用曲面及其法
上一篇:降低扬声器系统设计中的失真
上一篇:胆机六大故障及修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