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功率放大器的数字控制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08/5/28 0:00:00 访问次数:417
关键词:开关功率放大器;数字控制;中点平衡控制
0 引言
功率放大器在音频功放、发射系统、伺服系统、声纳探测、振动测试等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功率放大器采用线性放大电路,其效率较低(40%一60%),且体积大,故应用领域受到限制。为了解决传统功率放大器的缺点,开关功率放大器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外在高功率(5 kw以上)放大器系统设计中,为了满足功率要求普遍使用igbt为主的全桥逆变拓扑。相比之下,以mosfet为功率器件的高功率放大器系统的设计方案只占少数,而且其开发的控制方式不能够很好地解决系统模块间的均流控制,以及电容器中点电位控制等问题。故急需开发出以m0sfet为主的高功率放大器系统,以可靠地提高放大器系统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高功率放大器系统模块化使用的逆变单元,并详细介绍了单元的拓扑和数字控制原理,实验结果证明了它的良好性能。
1 主电路拓扑
传统的两电平全桥逆变拓扑应用于高功率放大器系统时,由于受到器件耐压的限制,难以使用频率较高的mosfet,故系统性能无法有效提高。借鉴了已有的研究,我们采用了文献提出的五电平二极管中点钳位逆变拓扑(“five—level npc inverter”,以下简写为“fni”)作为基础功率单元。图l所示为fni电路。
这种fni结构的基础——npc逆变拓扑,最早是由nable-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与传统两电平变换器相比,有以下优点:在大功率系统中,将功率器件直接串联使用而无须外加辅助电路;器件耐压极限降至直流侧电压的一半,使器件的选取变得灵活;输出波形中谐波成分相对于两电平变换器大为减少,减轻了滤波环节负担;负载上电压纹波减小,抑止了电磁干扰问题。
2 控制方式的比较与改进
2.l 已有控制方案的介绍
文献中lau w h等开发的控制方案的优点在于提高模块输出的等效开关频率,抑止输出谐波;缺点在于系统的输入信号在经过pwm调制后,仍不能作为驱动信号使用,还须继续进行较繁琐的计算,故不能很好地使用于现有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该方案的详细分析请见文献。
2.2 改进的控制方案的原理
改进后的控制方式首先将文献中的载波频率提高一倍至2fc,并调整其偏置后,再进行pwm比较,如图2所示调制后的信号即为驱动信号。而且控制左右桥臂(legl、leg2)的载波相位相同,没有文献控制方式所要求的相位差,其好处在于避免系统在调整开关频率的同时还需要调整相位差,同时有利于系统调节直流侧电容的中点电位。
比较图2和文献可以发现,开关管的驱动信号是相同的,所以输出波形也一定是相同的。改进后的控制策略能够便捷地应用到数字信号处理芯片中,同时保留文献控制方式的优点。例如在dsp(tms320lf2407)芯片上pwm的调制可以通过专职的事件管理模块eva及evb直接完成,这样大大降低了控制方式的实现难度。
改进后的控制策略也有不足之处,就是也没有提供解决直流侧电容的中点电位不平衡问题的方案。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由于电路元件的固有电阻特性不对称所造成的电容中点电位的静态误差不能被忽略。图9(f)为直流侧电源为400 v时中点电位的情况,可以发现有13.2 v的静态误差。
2.3 中点电位不平衡的危害与解决方案
文献分析了系统直流侧中点电位漂移对输出thd的影响,如图3所示。图3中的k值:,代表了中点的失衡程度。在其他工业用途中,由于对输出波形畸变要求不高,中点的适当漂移是允许的。但是,在诸如功率放大器系统等对输出波形质量要求较高的应用中,中点不平衡可以成为输出畸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克服中点不平衡带来的输出波形质量下降,我们在改进的控制方式中加入中点平衡控制,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中点平衡控制方案框图如图5所示。
关键词:开关功率放大器;数字控制;中点平衡控制
0 引言
功率放大器在音频功放、发射系统、伺服系统、声纳探测、振动测试等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功率放大器采用线性放大电路,其效率较低(40%一60%),且体积大,故应用领域受到限制。为了解决传统功率放大器的缺点,开关功率放大器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外在高功率(5 kw以上)放大器系统设计中,为了满足功率要求普遍使用igbt为主的全桥逆变拓扑。相比之下,以mosfet为功率器件的高功率放大器系统的设计方案只占少数,而且其开发的控制方式不能够很好地解决系统模块间的均流控制,以及电容器中点电位控制等问题。故急需开发出以m0sfet为主的高功率放大器系统,以可靠地提高放大器系统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高功率放大器系统模块化使用的逆变单元,并详细介绍了单元的拓扑和数字控制原理,实验结果证明了它的良好性能。
1 主电路拓扑
传统的两电平全桥逆变拓扑应用于高功率放大器系统时,由于受到器件耐压的限制,难以使用频率较高的mosfet,故系统性能无法有效提高。借鉴了已有的研究,我们采用了文献提出的五电平二极管中点钳位逆变拓扑(“five—level npc inverter”,以下简写为“fni”)作为基础功率单元。图l所示为fni电路。
这种fni结构的基础——npc逆变拓扑,最早是由nable-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与传统两电平变换器相比,有以下优点:在大功率系统中,将功率器件直接串联使用而无须外加辅助电路;器件耐压极限降至直流侧电压的一半,使器件的选取变得灵活;输出波形中谐波成分相对于两电平变换器大为减少,减轻了滤波环节负担;负载上电压纹波减小,抑止了电磁干扰问题。
2 控制方式的比较与改进
2.l 已有控制方案的介绍
文献中lau w h等开发的控制方案的优点在于提高模块输出的等效开关频率,抑止输出谐波;缺点在于系统的输入信号在经过pwm调制后,仍不能作为驱动信号使用,还须继续进行较繁琐的计算,故不能很好地使用于现有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该方案的详细分析请见文献。
2.2 改进的控制方案的原理
改进后的控制方式首先将文献中的载波频率提高一倍至2fc,并调整其偏置后,再进行pwm比较,如图2所示调制后的信号即为驱动信号。而且控制左右桥臂(legl、leg2)的载波相位相同,没有文献控制方式所要求的相位差,其好处在于避免系统在调整开关频率的同时还需要调整相位差,同时有利于系统调节直流侧电容的中点电位。
比较图2和文献可以发现,开关管的驱动信号是相同的,所以输出波形也一定是相同的。改进后的控制策略能够便捷地应用到数字信号处理芯片中,同时保留文献控制方式的优点。例如在dsp(tms320lf2407)芯片上pwm的调制可以通过专职的事件管理模块eva及evb直接完成,这样大大降低了控制方式的实现难度。
改进后的控制策略也有不足之处,就是也没有提供解决直流侧电容的中点电位不平衡问题的方案。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由于电路元件的固有电阻特性不对称所造成的电容中点电位的静态误差不能被忽略。图9(f)为直流侧电源为400 v时中点电位的情况,可以发现有13.2 v的静态误差。
2.3 中点电位不平衡的危害与解决方案
文献分析了系统直流侧中点电位漂移对输出thd的影响,如图3所示。图3中的k值:,代表了中点的失衡程度。在其他工业用途中,由于对输出波形畸变要求不高,中点的适当漂移是允许的。但是,在诸如功率放大器系统等对输出波形质量要求较高的应用中,中点不平衡可以成为输出畸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克服中点不平衡带来的输出波形质量下降,我们在改进的控制方式中加入中点平衡控制,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中点平衡控制方案框图如图5所示。
热门点击
- LA4268集成电路的引脚功能及数据表
- 遥控玩具汽车
- Frontier四合一WiFi收音机模块集成
- LA4140集成电路的引脚功能及数据
- 不同功率的D类数字音频放大器应用前景探测
- NS推出低失真率高度原音音频运算放大器LME
- 光控电子鸟(一)
- LA4505集成电路主要参数
- 电子动物园
- 火箭发射模拟器(二)
推荐技术资料
- 泰克新发布的DSA830
- 泰克新发布的DSA8300在一台仪器中同时实现时域和频域分析,DS...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