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S320C6000系列DSP的Flash启动设计
发布时间:2008/5/27 0:00:00 访问次数:613
随着近年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其中,ti公司推出的tms320c6000系列dsp器件更是在许多需要进行大量数字信号处理运算并兼顾高实时性要求的场合得以应用。tms320c6000系列dsp的系统设计过程中,dsp器件的启动加载设计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c6000系列dsp的启动加载方式包括不加载、主机加载和emif加载3种。
3种加载方式的比较:不加载方式仅限于存储器0地址不是必须映射到ram空间的器件,否则在ram空间初始化之前cpu会读取无效的代码而导致错误;主机加载方式则要求必须有一外部主机控制dsp的初始化,这将增加系统的成本和复杂度,在很多实际场合是难以实现的;emif加载方式的dsp与外部rom/flash接口较为自由,但片上bootloader工具自动搬移的代码量有限(1 kb/64 kb)。本文主要讨论常用的emif加载方式。
1 emif加载分析
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的是emif加载方式,把代码和数据表存放在外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里(常采用flash器件)。
下面以tms320c6000系列中最新的浮点cpu——tms320c6713(简称“c6713”)为例,详细分析其emif加载的软硬件实现。
硬件方面,其与16位宽度的flash器件的接口如图1所示。
对于不同的dsp器件,加载方式的配置引脚稍有不同。c6713的配置引脚及其定义如表1所列。
应用程序的大小决定了片上的bootloadet工具是否足够把所有的代码都搬移到内部ram里。对于c6713,片上的bootloader工具只能将1 kb的代码搬入内部ram。通常情况下,用户应用程序的大小都会超过这个限制。所以,需要在外部flash的前1 kb范围内预先存放一小段程序,待片上bootloader工具把此段代码搬移入内部并开始执行后,由这段代码实现将flash中剩余的用户应用程序搬移入内部ram中。此段代码可以被称作一个简单的二级bootloader。
图2所示为使用二级bootloader时的cpu运行流程。
使用二级bootloader需要考虑以下几个事项:
◇需要烧写的coff(公共目标文件格式)段的选择;
◇编写二级bootloader;
◇将选择的coff段烧入flash。
一个coff段就是占据一段连续存储空间的程序或数据块。coff段分为3种类型:代码段、初始化数据段和未初始化数据段。
对于emif加载方式,需要加载的镜像由代码段(如.vectors和.text等)和初始化数据段(如.cinit,.const,.switch,.data等)构成。另外,可以单独定义一个.boot-load段存放二级bootloader。此段也需要写入flash。
所有未初始化的数据段(如.bss等)都不需要烧入到flash中。
2 二级bootloader的编写
由于执行二级bootloader时c的运行环境还未建立起来,所以必须用汇编语言编写。二级bootloader可参照其他类似文献及ti相关文档。此处不再赘述。
ccs中用户工程编译链接后产生的.map文件包含了存储器的详细分配信息。一个典型的map文件中包含的存储器分配信息如表2所列。
与cmd文件不同,map文件不仅包含了各段存储在哪一段内存空间的信息,从map文件中还可以具体知道每个内存区间中有多少被实际使用(烧写flash时会用到这个参数)。内存区间中未被使用部分是不需要写入flash内容的,实际被使用的部分才是真正需要写人到flash中的内容。
3 flash的烧写
把代码等写入flash的办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 使用通用烧写器写入。
② 使用ccs中自带的flashburn工具。
③ 用户自己编写烧写flash的程序,由dsp将内存映像写入flash。
其中,使用通用烧写器烧写需要将内存映像转换为二进制或十六进制格式的文件,而且要求flash器件是可插拔封装的。这将导致器件的体积较大,给用户的设计带来不便。
使用ti公司提供的flashburn工具的好处在于使用较为直观。flashburn工具提供的图形界面可以方便地对flash执行擦除、编程和查看内容等操作。但这种力法的缺点也不少:首先,flashburn工具运行时需要下载一个.out镜像(fbtc,flashburn target component)到dsp系统中,然后由上位pc机通过仿真器发送消息(指令和数据)给下位dsp,具体对flash的操作由fbtc执行。然而,这个fbtc一般是针对ti公司提供的dsp
随着近年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其中,ti公司推出的tms320c6000系列dsp器件更是在许多需要进行大量数字信号处理运算并兼顾高实时性要求的场合得以应用。tms320c6000系列dsp的系统设计过程中,dsp器件的启动加载设计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c6000系列dsp的启动加载方式包括不加载、主机加载和emif加载3种。
3种加载方式的比较:不加载方式仅限于存储器0地址不是必须映射到ram空间的器件,否则在ram空间初始化之前cpu会读取无效的代码而导致错误;主机加载方式则要求必须有一外部主机控制dsp的初始化,这将增加系统的成本和复杂度,在很多实际场合是难以实现的;emif加载方式的dsp与外部rom/flash接口较为自由,但片上bootloader工具自动搬移的代码量有限(1 kb/64 kb)。本文主要讨论常用的emif加载方式。
1 emif加载分析
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的是emif加载方式,把代码和数据表存放在外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里(常采用flash器件)。
下面以tms320c6000系列中最新的浮点cpu——tms320c6713(简称“c6713”)为例,详细分析其emif加载的软硬件实现。
硬件方面,其与16位宽度的flash器件的接口如图1所示。
对于不同的dsp器件,加载方式的配置引脚稍有不同。c6713的配置引脚及其定义如表1所列。
应用程序的大小决定了片上的bootloadet工具是否足够把所有的代码都搬移到内部ram里。对于c6713,片上的bootloader工具只能将1 kb的代码搬入内部ram。通常情况下,用户应用程序的大小都会超过这个限制。所以,需要在外部flash的前1 kb范围内预先存放一小段程序,待片上bootloader工具把此段代码搬移入内部并开始执行后,由这段代码实现将flash中剩余的用户应用程序搬移入内部ram中。此段代码可以被称作一个简单的二级bootloader。
图2所示为使用二级bootloader时的cpu运行流程。
使用二级bootloader需要考虑以下几个事项:
◇需要烧写的coff(公共目标文件格式)段的选择;
◇编写二级bootloader;
◇将选择的coff段烧入flash。
一个coff段就是占据一段连续存储空间的程序或数据块。coff段分为3种类型:代码段、初始化数据段和未初始化数据段。
对于emif加载方式,需要加载的镜像由代码段(如.vectors和.text等)和初始化数据段(如.cinit,.const,.switch,.data等)构成。另外,可以单独定义一个.boot-load段存放二级bootloader。此段也需要写入flash。
所有未初始化的数据段(如.bss等)都不需要烧入到flash中。
2 二级bootloader的编写
由于执行二级bootloader时c的运行环境还未建立起来,所以必须用汇编语言编写。二级bootloader可参照其他类似文献及ti相关文档。此处不再赘述。
ccs中用户工程编译链接后产生的.map文件包含了存储器的详细分配信息。一个典型的map文件中包含的存储器分配信息如表2所列。
与cmd文件不同,map文件不仅包含了各段存储在哪一段内存空间的信息,从map文件中还可以具体知道每个内存区间中有多少被实际使用(烧写flash时会用到这个参数)。内存区间中未被使用部分是不需要写入flash内容的,实际被使用的部分才是真正需要写人到flash中的内容。
3 flash的烧写
把代码等写入flash的办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 使用通用烧写器写入。
② 使用ccs中自带的flashburn工具。
③ 用户自己编写烧写flash的程序,由dsp将内存映像写入flash。
其中,使用通用烧写器烧写需要将内存映像转换为二进制或十六进制格式的文件,而且要求flash器件是可插拔封装的。这将导致器件的体积较大,给用户的设计带来不便。
使用ti公司提供的flashburn工具的好处在于使用较为直观。flashburn工具提供的图形界面可以方便地对flash执行擦除、编程和查看内容等操作。但这种力法的缺点也不少:首先,flashburn工具运行时需要下载一个.out镜像(fbtc,flashburn target component)到dsp系统中,然后由上位pc机通过仿真器发送消息(指令和数据)给下位dsp,具体对flash的操作由fbtc执行。然而,这个fbtc一般是针对ti公司提供的d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