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中国ICT业欲扬帆国际市场需找准定位
发布时间:2007/9/7 0:00:00 访问次数:362
为加速在中国的业务发展,Gartner在中国北京成立了独资公司,标志着Gartner将为中国本地的公司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办事机构提供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并能用人民币结算业务。
在过去三年中,Gartner大幅度地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还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研究办事处。目前,共有12位分析员分驻两地,研究范围遍及ICT行业的各个领域,包括硬件、软件、IT服务、电信及半导体等。随着中国业务的发展,Gartner还将投入更多资源。
负责管理中国客户和业务关系的Gartner集团副总裁和研究院士Jamie Popkin表示:“我们已经在中国为核心研究业务建立了稳健的基础。越来越多在中国投资的跨国企业,需要Gartner提供分析本地ICT能力的研究报告。同样,很多中国本地公司为了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在ICT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并因此增加了对Gartner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Gartner于2002年在中国成立了一家代表处,作为研究业务的平台,协助跨国公司了解本地ICT业的情况。从现在起,Gartner将推出一系列活动,不仅帮助本地企业了解如何能从ICT应用中获益,也同时向本地厂家提供向外展示产品及服务的机会。
此外,Garnter还计划推介业内最佳实施范例和营造行政人员联谊及交流环境,推广ICT高层管理技巧,并为中国本土的项目提供更广泛的咨询服务。
Gartner集团副总裁和研究院士Jamie Popkin认为,中国若要在2010年之前在全球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业成为超级强者,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参与度以及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
ICT业通常划分为五大领域:硬件、软件、服务、电信和半导体。而很多国家都争取在其中的一至三个领域中脱颖而出。Popkin觉得,“很少国家能在所有的领域里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也许,现时只有美国已做到这一点。而中国正积极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其中有两大推动力:一是来自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从香港公开资本市场上集资而得的充裕资金,二是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政府机构项目和政策有力地参与推动市场发展。”
“在未来五年中,将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中国ICT业的发展,其中两个因素占主导地位,一个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另一个就是中国开创崭新ICT技术的能力。”
基于此,Gartner描绘出中国ICT业在2010年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景。预测前景可涉及很多衡量指标,故Popkin重点选择了6个主要参数:国内ICT业、ICT出口业、海外直接投资(FDI)、社会影响、知识产权(IP)保护,以及ICT业界标准。国内外的企业可以按着这些未来情景,考量可能出现的状况,并针对性地定制商业计划,才能未雨绸缪、快人一步为未来作好准备。
可能情景一:晋身全球ICT巨擘
Gartner预测,若政府参与度和ICT业创新力度都很大,中国便能晋身“全球ICT巨擘”,国内ICT业在各个领域以及在IT外包、应用开发和硬件等出口能力上都有均衡发展。在此情景下,海外直接投资将继续成为新项目的启动资金,社会各界亦积极参与及支援ICT的发展,而且出于保护自身利益,行业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更将成为制定最新全球标准和协议的领导者。
可能情景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ICT出口受阻
但如果政府干预力度大而业界创新能力低,便可能出现“经济发展停济不前,ICT出口受阻”的情景。这样,中国国内ICT业将充斥着专有技术及厂商保护,用户失去选择技术或厂家的自由,而出口业务也仅限于缺乏战略意义的应用和服务。FDI会继续但会减少,社会上的数字鸿沟将扩大,且盗版仍将是一个主要问题。在此情景下,中国将避开参与全球标准和协议的制定。
可能情景三:政府干预有限的经济强国
不过,假设政府采取较为放任的态度,而国内ICT企业创新不断,并优胜劣汰,中国便会成为“政府干预有限的经济强国”。在此情景下,出口略有收获,但中国ICT业全面发展的美梦恐难实现。股票市场和自有资金是投资的主要来源,并将形成一股活跃的创业文化。数字鸿沟仍因人民经济能力的差异而存在。盗版问题持续,不过ICT业会出于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相应行动。而中国也会参与制定一些新的国际标准和协议。
Popkin说:“业内非常希望中国能成为全球ICT业巨擘,但也需要中国针对以下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国内厂商们应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上升到‘合适’的价值链上,并针对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制定市场战略。为确保业务持久,他们需确保能取得所需资
为加速在中国的业务发展,Gartner在中国北京成立了独资公司,标志着Gartner将为中国本地的公司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办事机构提供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并能用人民币结算业务。
在过去三年中,Gartner大幅度地增加了在中国的投资,还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研究办事处。目前,共有12位分析员分驻两地,研究范围遍及ICT行业的各个领域,包括硬件、软件、IT服务、电信及半导体等。随着中国业务的发展,Gartner还将投入更多资源。
负责管理中国客户和业务关系的Gartner集团副总裁和研究院士Jamie Popkin表示:“我们已经在中国为核心研究业务建立了稳健的基础。越来越多在中国投资的跨国企业,需要Gartner提供分析本地ICT能力的研究报告。同样,很多中国本地公司为了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在ICT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并因此增加了对Gartner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Gartner于2002年在中国成立了一家代表处,作为研究业务的平台,协助跨国公司了解本地ICT业的情况。从现在起,Gartner将推出一系列活动,不仅帮助本地企业了解如何能从ICT应用中获益,也同时向本地厂家提供向外展示产品及服务的机会。
此外,Garnter还计划推介业内最佳实施范例和营造行政人员联谊及交流环境,推广ICT高层管理技巧,并为中国本土的项目提供更广泛的咨询服务。
Gartner集团副总裁和研究院士Jamie Popkin认为,中国若要在2010年之前在全球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业成为超级强者,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参与度以及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
ICT业通常划分为五大领域:硬件、软件、服务、电信和半导体。而很多国家都争取在其中的一至三个领域中脱颖而出。Popkin觉得,“很少国家能在所有的领域里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也许,现时只有美国已做到这一点。而中国正积极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其中有两大推动力:一是来自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从香港公开资本市场上集资而得的充裕资金,二是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政府机构项目和政策有力地参与推动市场发展。”
“在未来五年中,将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中国ICT业的发展,其中两个因素占主导地位,一个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另一个就是中国开创崭新ICT技术的能力。”
基于此,Gartner描绘出中国ICT业在2010年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景。预测前景可涉及很多衡量指标,故Popkin重点选择了6个主要参数:国内ICT业、ICT出口业、海外直接投资(FDI)、社会影响、知识产权(IP)保护,以及ICT业界标准。国内外的企业可以按着这些未来情景,考量可能出现的状况,并针对性地定制商业计划,才能未雨绸缪、快人一步为未来作好准备。
可能情景一:晋身全球ICT巨擘
Gartner预测,若政府参与度和ICT业创新力度都很大,中国便能晋身“全球ICT巨擘”,国内ICT业在各个领域以及在IT外包、应用开发和硬件等出口能力上都有均衡发展。在此情景下,海外直接投资将继续成为新项目的启动资金,社会各界亦积极参与及支援ICT的发展,而且出于保护自身利益,行业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更将成为制定最新全球标准和协议的领导者。
可能情景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ICT出口受阻
但如果政府干预力度大而业界创新能力低,便可能出现“经济发展停济不前,ICT出口受阻”的情景。这样,中国国内ICT业将充斥着专有技术及厂商保护,用户失去选择技术或厂家的自由,而出口业务也仅限于缺乏战略意义的应用和服务。FDI会继续但会减少,社会上的数字鸿沟将扩大,且盗版仍将是一个主要问题。在此情景下,中国将避开参与全球标准和协议的制定。
可能情景三:政府干预有限的经济强国
不过,假设政府采取较为放任的态度,而国内ICT企业创新不断,并优胜劣汰,中国便会成为“政府干预有限的经济强国”。在此情景下,出口略有收获,但中国ICT业全面发展的美梦恐难实现。股票市场和自有资金是投资的主要来源,并将形成一股活跃的创业文化。数字鸿沟仍因人民经济能力的差异而存在。盗版问题持续,不过ICT业会出于维护自身利益采取相应行动。而中国也会参与制定一些新的国际标准和协议。
Popkin说:“业内非常希望中国能成为全球ICT业巨擘,但也需要中国针对以下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国内厂商们应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上升到‘合适’的价值链上,并针对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制定市场战略。为确保业务持久,他们需确保能取得所需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