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IC产品创新放在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发布时间:2007/9/7 0:00:00 访问次数:257
今天,“2005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新十年发展论坛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年会”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半导半导体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外企业的一次交流盛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热烈地欢迎各位领导,半导体业界代表以及各位支持和关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来宾出席此次论坛和2005’年会。
在这次发展论坛和设计年会上,我想就着力推进集成电路产品创新问题讲一点意见。2000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从2000年到2004年的4年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中国芯的开发和产业化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从IC设计业的情况来看,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的IC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企业数量4年增加了4倍,达到476家。目前,全国IC设计人员达到1.8万人。销售收入过亿元人民币的设计企业已经达到17家,其中两家超过5亿元。2000~2004年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1.3%。2004年设计业销售收入达81.5亿元,IC设计业在中国IC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14.9%。
我们在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欣喜之时,也必须看到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信息产业的需要。以国内集成电路市场最大的产品门类的微器件为例,2004年全球计算机产能向中国内地的转移,尤其是笔记本电脑产量的上升,使得通用CPU市场的增长率高达69.6%,彩电、洗衣机、空调、冰箱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及通信类电子产品,对MCU需求量极大且附加价值较高,通信设备市场及MP3等数字消费类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DSP市场增长,但国内对微器件却一直没有形成生产能力。由于我国设计开发的IC产品门类及其产业化步伐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使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持续增长。 2004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583.7亿块,546.2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33.9%和52.6%;贸易逆差为446.2亿美元,金额比2003年增长了49.6%。进口额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额(5614亿美元)的9.7%,是当年我国石油及各类成品油进口总额的1.3倍,是各类钢材、铁矿砂及其精矿产品进口总额的1.6倍。因此,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要紧的是满足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
在今年8月底举办的IC CHINA 2005高峰论坛上,中国及全球的很多半导体界高层人士发表演讲,中国电子报以“寻找中国IC增长的新动力”为题,做了一期特别专题报道。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分析的问题。现在一些咨询机构对中国集成产业今后的发展速度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今后中国IC产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大体会在30%左右。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2%,总产量增长17%,与去年相比增速有所放缓。这是去年50%以上的高速增长后速度的合理回归,是一个产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近几年中国IC产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中国市场的增长,投资环境的改善,优惠政策的吸引,半导体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产业的集聚效应,海归的回国创业等,以上这些动力来源将继续存在并带动今后产业的高速成长。总结这几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既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挑战,也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中国IC增长新动力来自于IC产品的自主创新。
如何推进IC产品创新,下面提出五点意见:
(一) IC产品创新与各项集成电路技术创新间的关系
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将自主创新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出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
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包括产品的开发与创新,IC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和制造设备的开发和创新,以及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些创新都是集成电路产品创新的基础。从当前国民经济和信息安全的需要来看,要把集成电路产品创新放在产业发展的突出重要位置。有的专家认为,没有明确产品目标,以技术驱动追求发展是行不通的;只有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产品开发为目标,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而形成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和相应的技术标准,才能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
今天,“2005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新十年发展论坛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年会”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半导半导体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中外企业的一次交流盛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热烈地欢迎各位领导,半导体业界代表以及各位支持和关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来宾出席此次论坛和2005’年会。
在这次发展论坛和设计年会上,我想就着力推进集成电路产品创新问题讲一点意见。2000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从2000年到2004年的4年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中国芯的开发和产业化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从IC设计业的情况来看,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的IC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企业数量4年增加了4倍,达到476家。目前,全国IC设计人员达到1.8万人。销售收入过亿元人民币的设计企业已经达到17家,其中两家超过5亿元。2000~2004年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1.3%。2004年设计业销售收入达81.5亿元,IC设计业在中国IC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14.9%。
我们在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欣喜之时,也必须看到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信息产业的需要。以国内集成电路市场最大的产品门类的微器件为例,2004年全球计算机产能向中国内地的转移,尤其是笔记本电脑产量的上升,使得通用CPU市场的增长率高达69.6%,彩电、洗衣机、空调、冰箱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及通信类电子产品,对MCU需求量极大且附加价值较高,通信设备市场及MP3等数字消费类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DSP市场增长,但国内对微器件却一直没有形成生产能力。由于我国设计开发的IC产品门类及其产业化步伐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使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持续增长。 2004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583.7亿块,546.2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33.9%和52.6%;贸易逆差为446.2亿美元,金额比2003年增长了49.6%。进口额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额(5614亿美元)的9.7%,是当年我国石油及各类成品油进口总额的1.3倍,是各类钢材、铁矿砂及其精矿产品进口总额的1.6倍。因此,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要紧的是满足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
在今年8月底举办的IC CHINA 2005高峰论坛上,中国及全球的很多半导体界高层人士发表演讲,中国电子报以“寻找中国IC增长的新动力”为题,做了一期特别专题报道。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分析的问题。现在一些咨询机构对中国集成产业今后的发展速度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今后中国IC产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大体会在30%左右。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2%,总产量增长17%,与去年相比增速有所放缓。这是去年50%以上的高速增长后速度的合理回归,是一个产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近几年中国IC产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中国市场的增长,投资环境的改善,优惠政策的吸引,半导体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产业的集聚效应,海归的回国创业等,以上这些动力来源将继续存在并带动今后产业的高速成长。总结这几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既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挑战,也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中国IC增长新动力来自于IC产品的自主创新。
如何推进IC产品创新,下面提出五点意见:
(一) IC产品创新与各项集成电路技术创新间的关系
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将自主创新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出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
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包括产品的开发与创新,IC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和制造设备的开发和创新,以及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些创新都是集成电路产品创新的基础。从当前国民经济和信息安全的需要来看,要把集成电路产品创新放在产业发展的突出重要位置。有的专家认为,没有明确产品目标,以技术驱动追求发展是行不通的;只有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产品开发为目标,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而形成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和相应的技术标准,才能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