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设计业:瞩望百亿美元
发布时间:2007/9/5 0:00:00 访问次数:372
(中国电子报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 王芹生)
五大亮点成就初创十年业绩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设计产业第一棵嫩芽的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于1986年破土而出;进入90年代,也仅有十几家独立法人实体,大部分集成电路设计单位仍然是企业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一个部门,不具有独立经济行为的能力;90年代中期,尤其是自1994年实施“908”工程以后,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中国设计业蓬勃兴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是政府催生的产物,“908”工程则是创业阶段的集中体现。于1990年开始启动的“908”工程,国家共投入约2亿多元,一批“908”工程的实施企业成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最初的领跑者。之后,又在“909”工程的持续推动下,一批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国务院[2000]18号文件鼓励下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增长,并开始真正参与市场竞争。
至今,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已经拥有421个企业,从业人员约1.6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总销售额为57.6亿元,占整个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的12.6%。预测2004年,设计业的销售额将达100亿元,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的20%以上。
十年间,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陆续建立了一批较为完备的市场竞争准则和企业运行机制,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为了扶植设计业的快速成长,国家还在基本建设、科技攻关、生产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及优惠政策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十年间,中国的设计业还赶上了世界技术重新整合的大潮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有利时机,借助于世界集成电路制造业开始转向中国的契机,背靠无限商机,同时又拥有相对稳定、得天独厚的市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仅用十年的时间就从创业阶段进入了与国外公司同台服务、同场竞争的时期。不断丰富的生产资源和不断创新的设计品种相得益彰,凸现了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的高速度,迅速地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十年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规模各异、机制多样、产品纷繁、技术有别的群体构筑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基本格局。
综上所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已渡过初始的创业期,具备了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正在向成长期不断延伸,其表征如下:
第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预测2004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产业规模用1、10、100三个数字表述:
“1”:即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企业15家。
“10”:即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1亿美元)的企业两家,大唐微电子和香港的晶门科技。
“100”:即全行业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形成了以“京津三角(京、津、大连)”、“长江三角(上海、杭州、无锡、苏州、绍兴、厦门)”、“珠江三角(深圳、珠海、香港、广州)”和“西部三角(西安、成都、武汉)”为主的,地域相对集中的产业格局。
晶门科技、大唐微电子、杭州士兰、珠海炬力、华大电子等公司的月投片量已逾2000片(8英寸)以上,各公司的年集成电路产量超过3000万块。2004年,预计全设计业的总投片量将占中国Fab全部产能的1/6。
第二,产业链渐趋完备
与设计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初步形成。设计企业已与晶圆代工企业和封装测试企业建立了相对固定的良好的业务关系,中芯国际、华虹NEC、上海先进、上海贝岭、无锡上华、首钢NEC、绍兴华越、南通富士通、中电智能卡、上海长丰等加工企业和封装企业所提供的各种加工工艺和相应技术服务已基本满足了设计业的需求。
已建成的8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内地7个加香港一个)和15个国家级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各类以中间件、IP库、IP交易、专利检索等为服务宗旨的支撑平台,已然成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增长速度持续加快
自21世纪始,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开始驶入高速公路。2000年以前注册的企业仅有57家,而2000年以后注册的企业为364家。近四年设计业销售额的年增长率为接近或超过100%。据保守预测,今后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近70%左右,2008年达到800亿元(即百亿美元)。
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年复合增长率33%(2004年采样取值)计,前四年设计业为其增长速度的三倍,今后四年,设计业将以约两倍于集成电路产业的增长速度快速稳定发展。
第四,技术水平大大提升
目前,多数批量生产的产品其设计线宽已为0.25微米-0.35微米,少数为0.18微米;科研水平已向90纳米进军。产品集成度最大规模已达到近5000万门。
部分产品已在市场上形成了有很强竞争力的局面,如晶门科技的TFT和LED驱动器、珠海炬力的MP3、大
(中国电子报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 王芹生)
五大亮点成就初创十年业绩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设计产业第一棵嫩芽的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于1986年破土而出;进入90年代,也仅有十几家独立法人实体,大部分集成电路设计单位仍然是企业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一个部门,不具有独立经济行为的能力;90年代中期,尤其是自1994年实施“908”工程以后,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中国设计业蓬勃兴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是政府催生的产物,“908”工程则是创业阶段的集中体现。于1990年开始启动的“908”工程,国家共投入约2亿多元,一批“908”工程的实施企业成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最初的领跑者。之后,又在“909”工程的持续推动下,一批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国务院[2000]18号文件鼓励下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增长,并开始真正参与市场竞争。
至今,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已经拥有421个企业,从业人员约1.6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总销售额为57.6亿元,占整个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的12.6%。预测2004年,设计业的销售额将达100亿元,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的20%以上。
十年间,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陆续建立了一批较为完备的市场竞争准则和企业运行机制,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为了扶植设计业的快速成长,国家还在基本建设、科技攻关、生产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及优惠政策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十年间,中国的设计业还赶上了世界技术重新整合的大潮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有利时机,借助于世界集成电路制造业开始转向中国的契机,背靠无限商机,同时又拥有相对稳定、得天独厚的市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仅用十年的时间就从创业阶段进入了与国外公司同台服务、同场竞争的时期。不断丰富的生产资源和不断创新的设计品种相得益彰,凸现了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的高速度,迅速地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十年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规模各异、机制多样、产品纷繁、技术有别的群体构筑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基本格局。
综上所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已渡过初始的创业期,具备了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正在向成长期不断延伸,其表征如下:
第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预测2004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产业规模用1、10、100三个数字表述:
“1”:即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企业15家。
“10”:即销售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1亿美元)的企业两家,大唐微电子和香港的晶门科技。
“100”:即全行业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形成了以“京津三角(京、津、大连)”、“长江三角(上海、杭州、无锡、苏州、绍兴、厦门)”、“珠江三角(深圳、珠海、香港、广州)”和“西部三角(西安、成都、武汉)”为主的,地域相对集中的产业格局。
晶门科技、大唐微电子、杭州士兰、珠海炬力、华大电子等公司的月投片量已逾2000片(8英寸)以上,各公司的年集成电路产量超过3000万块。2004年,预计全设计业的总投片量将占中国Fab全部产能的1/6。
第二,产业链渐趋完备
与设计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初步形成。设计企业已与晶圆代工企业和封装测试企业建立了相对固定的良好的业务关系,中芯国际、华虹NEC、上海先进、上海贝岭、无锡上华、首钢NEC、绍兴华越、南通富士通、中电智能卡、上海长丰等加工企业和封装企业所提供的各种加工工艺和相应技术服务已基本满足了设计业的需求。
已建成的8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内地7个加香港一个)和15个国家级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各类以中间件、IP库、IP交易、专利检索等为服务宗旨的支撑平台,已然成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增长速度持续加快
自21世纪始,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开始驶入高速公路。2000年以前注册的企业仅有57家,而2000年以后注册的企业为364家。近四年设计业销售额的年增长率为接近或超过100%。据保守预测,今后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近70%左右,2008年达到800亿元(即百亿美元)。
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年复合增长率33%(2004年采样取值)计,前四年设计业为其增长速度的三倍,今后四年,设计业将以约两倍于集成电路产业的增长速度快速稳定发展。
第四,技术水平大大提升
目前,多数批量生产的产品其设计线宽已为0.25微米-0.35微米,少数为0.18微米;科研水平已向90纳米进军。产品集成度最大规模已达到近5000万门。
部分产品已在市场上形成了有很强竞争力的局面,如晶门科技的TFT和LED驱动器、珠海炬力的MP3、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