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1021BCN8-7PBF 差动式极化继电器构造
发布时间:2019/10/31 19:19:35 访问次数:1155
LT1021BCN8-7PBFF通和M通,衔铁就顺时针转动而使触点断开。随着接触器也释放而切断发电机输出电路,割断反流。
差动式极化继电器的构造如图3-48所示。
差动式极化继电器构造,1一隔磁垫片;2―限位螺钉;3――反流线圈;4―胶木垫片;5一支架;6一缓冲弹簧;7一接触螺钉;8一活动触点;9一引线管;10一衔铁;11一磁极;12一差动线圈;13一青铜片;1~还一绝缘柱;15一永久磁铁。
它的骨架由上、下两块导磁钢板,夹在两块钢板之间的三根永久磁铁和一根穿引导线的铜管组成(有的没有引线铜管)。永久磁铁和下导磁钢板之间有隔磁垫片,它可以避免线圈磁通通过永久磁铁,以保证永久磁铁的磁性稳定。上、下两块导磁钢板上各固定有两个磁极。上面两个磁极,被永久磁铁磁化为S极,下面两个磁极被磁化为N极。
两对磁极之间的衔铁是一条形钢片。在钢片的正中间铆有青钢片,青钢片的两端固定在支架上,形成衔铁的支点,如图3-44所示。使衔铁可在磁极之间作小角度的转动。固定衔铁的支架被固定在上导磁钢板上,它们之问有胶木垫片。
在衔铁的右上端有一条导电的青铜弹簧片,它的左端被固定在衔铁上,右端则同衔铁之间保持有一定的间隙(0,15~0.2mm),继电器的银质活动触点就焊在它的有端。触点按通时用此弹簧片起缓冲作用,以便在振动条仵下,保证触点有良好的接触。
在衔铁的左上端还固定有平衡衔铁用的配重,它可以使衔铁在振动以及加速度的作用下不发生误动作。
固定在上导磁钢板上左端的是限位螺钉(或叫做止动螺钉),右端的是接触螺钉(或叫做调整螺钉)。它们分别用来调整极化继电器的接通电压差值和断开反流值。为防止螺钉松动而引起接通电压差和断开反流值改变,在螺钉上用锁紧螺帽保险。
舌簧继电器主要由舌簧管及线圈等部分组成,它是电磁继电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把一个继电器所必须具各的感测与执行机能由极少数零件来实现,从而使结构大为简化。它与普通电磁继电器相比有下列特点:
触点密封于充有惰性气体的玻璃管中,与外界完全隔绝,从而减少了触点开闭过
程中火花引起的碳化和氧化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周围大气及线圈所逸出的有机气体对触点的污染,并减少了尘埃带来的触点失误。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触点工作的可靠性。
可动部分质量小,且属于无铰链式连接,所以动作时间较短,一般吸合及释放时
间均在0,5~2ms以内(不包括触点抖动时间),小型舌簧继电器的吸合及释放时间一般低于1ms(普通式电磁继电器由于其可动部分质量及线圈电感量都较大,因而其动作时间较长,吸合时间一般都大于4ms)。
触点采用贵金属或贵金属合金镀层,使触点耐磨性较高,同时继电器吸合及释放
过程中簧片弯曲相当轻微,所以继电器的寿命很长,一般可达107~108次左右。
接触电阻低而稳定,一般为50~200 mΩ。
吸合功率小,灵敏度高.
不需调整,维护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价格低廉。
舌簧继电器的缺点是:
触点切换容量较小,过载能力也较差。
因触点开距很小,所以耐压较低,只适用于电压较低的电路。
具有多组触点的舌簧继电器,存在触点不同时接触的现象。
触点容易产生冷焊而粘牢不放。
簧片为悬臂结构,触点断开时易出现颤抖现象。
舌簧继电器自从于1936年由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首先研制出来,目前已广泛用于通信、检测、计算技术、自动控制以及国防技术等各个领域中。舌簧继电器按其结构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干式舌簧继电器(简称干簧继电器),湿式舌簧继电器以及铁氧体剩磁式舌簧继电器(简称铁簧继电器)等三大类,其中干簧继电器的应用最广,下面分别对它们进行一些介绍。
干式舌簧继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干式舌簧继电器的核心部分是干式舌簧管(简称干簧管)。它可以做成常开(H型)、常闭(D型)与转换(Z型)三种形式,其结构如图3-49所示。
干簧管结构简图(a)H型;(b)Z型。
干簧管由一组舌簧片(其形似舌,故叫做舌簧片,舌簧继电器由此得名)与玻璃封结而成,管内充以惰性气体(一般为氮气)。簧片材料的选择应满足高导磁率、高饱和磁感应强度、低矫顽磁力、良好的导电性及优良的弹性,还要求其膨胀系数与玻璃相适应。簧片的接触部分通常镀以贵金属或其合金,保证触点闭合时有低且稳定的接触电阻,在触点断开时不发生粘住不放的冷焊现象。
LT1021BCN8-7PBFF通和M通,衔铁就顺时针转动而使触点断开。随着接触器也释放而切断发电机输出电路,割断反流。
差动式极化继电器的构造如图3-48所示。
差动式极化继电器构造,1一隔磁垫片;2―限位螺钉;3――反流线圈;4―胶木垫片;5一支架;6一缓冲弹簧;7一接触螺钉;8一活动触点;9一引线管;10一衔铁;11一磁极;12一差动线圈;13一青铜片;1~还一绝缘柱;15一永久磁铁。
它的骨架由上、下两块导磁钢板,夹在两块钢板之间的三根永久磁铁和一根穿引导线的铜管组成(有的没有引线铜管)。永久磁铁和下导磁钢板之间有隔磁垫片,它可以避免线圈磁通通过永久磁铁,以保证永久磁铁的磁性稳定。上、下两块导磁钢板上各固定有两个磁极。上面两个磁极,被永久磁铁磁化为S极,下面两个磁极被磁化为N极。
两对磁极之间的衔铁是一条形钢片。在钢片的正中间铆有青钢片,青钢片的两端固定在支架上,形成衔铁的支点,如图3-44所示。使衔铁可在磁极之间作小角度的转动。固定衔铁的支架被固定在上导磁钢板上,它们之问有胶木垫片。
在衔铁的右上端有一条导电的青铜弹簧片,它的左端被固定在衔铁上,右端则同衔铁之间保持有一定的间隙(0,15~0.2mm),继电器的银质活动触点就焊在它的有端。触点按通时用此弹簧片起缓冲作用,以便在振动条仵下,保证触点有良好的接触。
在衔铁的左上端还固定有平衡衔铁用的配重,它可以使衔铁在振动以及加速度的作用下不发生误动作。
固定在上导磁钢板上左端的是限位螺钉(或叫做止动螺钉),右端的是接触螺钉(或叫做调整螺钉)。它们分别用来调整极化继电器的接通电压差值和断开反流值。为防止螺钉松动而引起接通电压差和断开反流值改变,在螺钉上用锁紧螺帽保险。
舌簧继电器主要由舌簧管及线圈等部分组成,它是电磁继电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把一个继电器所必须具各的感测与执行机能由极少数零件来实现,从而使结构大为简化。它与普通电磁继电器相比有下列特点:
触点密封于充有惰性气体的玻璃管中,与外界完全隔绝,从而减少了触点开闭过
程中火花引起的碳化和氧化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周围大气及线圈所逸出的有机气体对触点的污染,并减少了尘埃带来的触点失误。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触点工作的可靠性。
可动部分质量小,且属于无铰链式连接,所以动作时间较短,一般吸合及释放时
间均在0,5~2ms以内(不包括触点抖动时间),小型舌簧继电器的吸合及释放时间一般低于1ms(普通式电磁继电器由于其可动部分质量及线圈电感量都较大,因而其动作时间较长,吸合时间一般都大于4ms)。
触点采用贵金属或贵金属合金镀层,使触点耐磨性较高,同时继电器吸合及释放
过程中簧片弯曲相当轻微,所以继电器的寿命很长,一般可达107~108次左右。
接触电阻低而稳定,一般为50~200 mΩ。
吸合功率小,灵敏度高.
不需调整,维护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价格低廉。
舌簧继电器的缺点是:
触点切换容量较小,过载能力也较差。
因触点开距很小,所以耐压较低,只适用于电压较低的电路。
具有多组触点的舌簧继电器,存在触点不同时接触的现象。
触点容易产生冷焊而粘牢不放。
簧片为悬臂结构,触点断开时易出现颤抖现象。
舌簧继电器自从于1936年由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首先研制出来,目前已广泛用于通信、检测、计算技术、自动控制以及国防技术等各个领域中。舌簧继电器按其结构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干式舌簧继电器(简称干簧继电器),湿式舌簧继电器以及铁氧体剩磁式舌簧继电器(简称铁簧继电器)等三大类,其中干簧继电器的应用最广,下面分别对它们进行一些介绍。
干式舌簧继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干式舌簧继电器的核心部分是干式舌簧管(简称干簧管)。它可以做成常开(H型)、常闭(D型)与转换(Z型)三种形式,其结构如图3-49所示。
干簧管结构简图(a)H型;(b)Z型。
干簧管由一组舌簧片(其形似舌,故叫做舌簧片,舌簧继电器由此得名)与玻璃封结而成,管内充以惰性气体(一般为氮气)。簧片材料的选择应满足高导磁率、高饱和磁感应强度、低矫顽磁力、良好的导电性及优良的弹性,还要求其膨胀系数与玻璃相适应。簧片的接触部分通常镀以贵金属或其合金,保证触点闭合时有低且稳定的接触电阻,在触点断开时不发生粘住不放的冷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