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米级推进到纳米级,中芯还能跑多快
发布时间:2007/8/31 0:00:00 访问次数:515
芯片市场巨鳄环伺,中芯国际能够以不到四年的时间,将中国芯片制造业由原来的微米级推进到纳米级,这种速度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9月25日,对中国的芯片业来说无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在公司大会堂里上千人的瞩目之下,亲手将公司生产的第一块12英寸芯片交给英飞凌公司负责人。这标志着中国的芯片制造工艺从微米、亚微米和亚深微米级第一次推进到了纳米级。
“局外人很难体会这里面我们付出了多少汗水,每一天,我们几乎都在碰到困难,我们忙于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张汝京感叹。现年56岁的张汝京虽然白发已露但仍然显得很兴奋,在巨鳄环伺的芯片市场,张率领中芯国际一直在和时间赛跑。这一次他又赢了。
教父的第一推动力
从2000年创立,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建好三个8英寸厂和一个12英寸厂;以换股方式低成本收购摩托罗拉的天津芯片厂;良率(成品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月产8英寸芯片10万余片的产能和12英寸芯片3000到4000片的产能;技术工艺覆盖0.35微米和0.10微米;从2002年还未挤进全球代工前十强,到2004年已经位列全球代工第四位,并即将超过第三位的新加坡特许半导体,中芯国际的这种速度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中芯取得今日的成就原因当然不只一个,有机遇,有政策,也有管理上的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张汝京本人。以其在中国芯片业界的地位,有人尊其为中国芯片业的“教父”。
张汝京早年曾在德州仪器从业20年,其中8年从事研发,12年从事工厂运营,参与过德州仪器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中国台湾10座半导体工厂的建设、发展和业务运营。拥有超过24年的代工厂运营、芯片加工和研发等半导体产业经验,是德州仪器中坚力量的代表。
张汝京与其最大的敌手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颇有渊源,张汝京刚加入德州仪器的时候,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担任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1987年张忠谋离开美国回到台湾,创办了台积电,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而张汝京后来也来到中国台湾创办了世大积体电路(WSMC)公司,并使世大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实现了赢利。张忠谋对于张汝京在芯片运营方面的才能十分了解,也意识到张汝京可能成为其最大的对手。因此在2000年1月,台积电耗费50亿美元在不声不响间收购了世大的大股东中华开发持有的股份。张汝京于此次收购有一种被背弃的感觉,于是离开了世大。
凭借多年在芯片领域摸爬滚打的经验,张汝京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大陆将是继台湾之后下一个全球芯片投资的热点,大陆芯片需求巨大,而且供给量严重不足。据IDC在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到2005年,内地市场的芯片需求量将达到361亿美元,而自己能够提供的芯片仅有85亿美元。而且大陆对于芯片投资政策宽松,成本低廉。到大陆投资无疑是个绝好的主意。
2000年4月,中芯国际在上海成立。初期募集资金10亿美元,由于张在芯片界的声名远播,看好者众多,资金也很快到位。上实、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祥峰投资等著名投资商均成为其股东,中芯国际第一期招募结束,董事会共计有16名股东。张汝京有意令股权分散,以避免再蹈世大落入敌手的覆辙。
对于中芯的成功,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前中国业务主席孙玮认为,张汝京的高明在于其笼络了来自全球的优秀员工。“他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将不同文化的员工融合在一起,非常了不起。”
中芯国际刚成立时,员工大多来源于原世大的老员工和张汝京在德州仪器工作时的团队,一位中芯的台湾员工表示,他们看重的是中芯国际是一个新兴的企业,能够给他们提供发展和晋升的机会,而在台积电一切都已经相对固定,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大,而且在中芯国际他们能获得公司的股票,而在台积电则很困难。这些年中芯国际的人员流动率不高和这种人均持股关系很大。同时,中芯国际还为这些员工提供住房和子女教育服务,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假如仅仅依靠海外员工当然是不够的,张汝京很注重对于大陆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大陆人才缺的仅仅是经验而已,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而且大陆有丰富的人才来源”,张汝京表示。张在中芯国际实行以老带新的制度,现在中芯国际6000名员工中大约有85%来自大陆。大量的本土员工的加盟充实了公司的实力,同时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张汝京表示,现在有不少海外的企业表示要高价挖中芯培养的本土人才,这说明中芯的人才培养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这种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策略使得中芯国际能够适应其大规模的扩张,中芯近年来芯片产品的良率大幅上升也说明人才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巧过资金关
芯片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一般来说,建一个8英寸厂需要10亿美金,建12英寸的厂大概需要30亿美金。而中芯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迅速
芯片市场巨鳄环伺,中芯国际能够以不到四年的时间,将中国芯片制造业由原来的微米级推进到纳米级,这种速度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9月25日,对中国的芯片业来说无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在公司大会堂里上千人的瞩目之下,亲手将公司生产的第一块12英寸芯片交给英飞凌公司负责人。这标志着中国的芯片制造工艺从微米、亚微米和亚深微米级第一次推进到了纳米级。
“局外人很难体会这里面我们付出了多少汗水,每一天,我们几乎都在碰到困难,我们忙于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张汝京感叹。现年56岁的张汝京虽然白发已露但仍然显得很兴奋,在巨鳄环伺的芯片市场,张率领中芯国际一直在和时间赛跑。这一次他又赢了。
教父的第一推动力
从2000年创立,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建好三个8英寸厂和一个12英寸厂;以换股方式低成本收购摩托罗拉的天津芯片厂;良率(成品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月产8英寸芯片10万余片的产能和12英寸芯片3000到4000片的产能;技术工艺覆盖0.35微米和0.10微米;从2002年还未挤进全球代工前十强,到2004年已经位列全球代工第四位,并即将超过第三位的新加坡特许半导体,中芯国际的这种速度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中芯取得今日的成就原因当然不只一个,有机遇,有政策,也有管理上的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张汝京本人。以其在中国芯片业界的地位,有人尊其为中国芯片业的“教父”。
张汝京早年曾在德州仪器从业20年,其中8年从事研发,12年从事工厂运营,参与过德州仪器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中国台湾10座半导体工厂的建设、发展和业务运营。拥有超过24年的代工厂运营、芯片加工和研发等半导体产业经验,是德州仪器中坚力量的代表。
张汝京与其最大的敌手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颇有渊源,张汝京刚加入德州仪器的时候,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担任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1987年张忠谋离开美国回到台湾,创办了台积电,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而张汝京后来也来到中国台湾创办了世大积体电路(WSMC)公司,并使世大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实现了赢利。张忠谋对于张汝京在芯片运营方面的才能十分了解,也意识到张汝京可能成为其最大的对手。因此在2000年1月,台积电耗费50亿美元在不声不响间收购了世大的大股东中华开发持有的股份。张汝京于此次收购有一种被背弃的感觉,于是离开了世大。
凭借多年在芯片领域摸爬滚打的经验,张汝京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大陆将是继台湾之后下一个全球芯片投资的热点,大陆芯片需求巨大,而且供给量严重不足。据IDC在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到2005年,内地市场的芯片需求量将达到361亿美元,而自己能够提供的芯片仅有85亿美元。而且大陆对于芯片投资政策宽松,成本低廉。到大陆投资无疑是个绝好的主意。
2000年4月,中芯国际在上海成立。初期募集资金10亿美元,由于张在芯片界的声名远播,看好者众多,资金也很快到位。上实、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祥峰投资等著名投资商均成为其股东,中芯国际第一期招募结束,董事会共计有16名股东。张汝京有意令股权分散,以避免再蹈世大落入敌手的覆辙。
对于中芯的成功,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前中国业务主席孙玮认为,张汝京的高明在于其笼络了来自全球的优秀员工。“他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将不同文化的员工融合在一起,非常了不起。”
中芯国际刚成立时,员工大多来源于原世大的老员工和张汝京在德州仪器工作时的团队,一位中芯的台湾员工表示,他们看重的是中芯国际是一个新兴的企业,能够给他们提供发展和晋升的机会,而在台积电一切都已经相对固定,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大,而且在中芯国际他们能获得公司的股票,而在台积电则很困难。这些年中芯国际的人员流动率不高和这种人均持股关系很大。同时,中芯国际还为这些员工提供住房和子女教育服务,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假如仅仅依靠海外员工当然是不够的,张汝京很注重对于大陆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大陆人才缺的仅仅是经验而已,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而且大陆有丰富的人才来源”,张汝京表示。张在中芯国际实行以老带新的制度,现在中芯国际6000名员工中大约有85%来自大陆。大量的本土员工的加盟充实了公司的实力,同时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张汝京表示,现在有不少海外的企业表示要高价挖中芯培养的本土人才,这说明中芯的人才培养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这种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策略使得中芯国际能够适应其大规模的扩张,中芯近年来芯片产品的良率大幅上升也说明人才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巧过资金关
芯片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一般来说,建一个8英寸厂需要10亿美金,建12英寸的厂大概需要30亿美金。而中芯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