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IC制造进入了产业化阶段
发布时间:2007/8/31 0:00:00 访问次数:283
因为需要大量的投资,半导体工业被称为“吞金兽”。建一条IC制造线动辄数十亿美元,一项IC设计成果实现产业化也需要数千万元人民币,因此进军半导体业,投资方必须拥有相当的实力和敏锐的市场判断力。而涉足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半导体工业,也就被称为是“勇敢者的游戏”。上海科技就是这场游戏中的一位勇敢者。
当上海交通大学推出“汉芯一号”国内第一款DSP芯片时,作为隐身于其后的资本力量,上海宽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沪市股票简称:上海科技)的名字第一次被半导体业界所认识。
2002年,上海科技发布公告称,下属子公司江苏意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联合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资,在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上海交大创奇信息安全芯片有限公司。其中江苏意源微电子出资7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5%。
紧接着上海科技的下属子公司江苏意源的安全芯片和苏州国芯的税控芯片,相继进入了产业化阶段。
因为需要大量的投资,半导体工业被称为“吞金兽”。建一条IC制造线动辄数十亿美元,一项IC设计成果实现产业化也需要数千万元人民币,因此进军半导体业,投资方必须拥有相当的实力和敏锐的市场判断力。而涉足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半导体工业,也就被称为是“勇敢者的游戏”。上海科技就是这场游戏中的一位勇敢者。
当上海交通大学推出“汉芯一号”国内第一款DSP芯片时,作为隐身于其后的资本力量,上海宽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沪市股票简称:上海科技)的名字第一次被半导体业界所认识。
2002年,上海科技发布公告称,下属子公司江苏意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联合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资,在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上海交大创奇信息安全芯片有限公司。其中江苏意源微电子出资7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5%。
紧接着上海科技的下属子公司江苏意源的安全芯片和苏州国芯的税控芯片,相继进入了产业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