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产业化从“冷门”切入 记者 于寅虎 (中国电子报)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420
我国信息产业缺少“中国芯”的代价是眼睁睁地看着利润的部分被国外厂商拿走。轰轰烈烈的2003年,20多颗“中国芯”相继诞生,然而却都遇到了产业化的难题。有一些产品发布时非常隆重,发布后就再也不闻其声了。
产业化是否顺利,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芯”的未来发展。
当北京的中星微、上海的展讯科技享受着芯片产业化成果时,位于南方珠海市的欧比特公司也不甘寂寞,在默默耕耘几年后,这个嵌入式CPU设计企业实现了每年上百万元的纯利润,其设计的S698系列产品及系统量产规模不断加大,而其独特的产业化路线或许能够带给其他“中国芯”一些启示。
选择独特的技术路线
与大多数嵌入式CPU不同,欧比特的S698系列芯选择了SPARC V8架构,对于国人来说,这一架构似乎还比较陌生。
“SPARC V8这一架构性能非常稳定,是计算机嵌入式处理器芯片领域的制高点,同时也是国际上唯一的处理器芯片公开标准,从事研发生产的企业不用交纳版权费。”欧比特公司总裁颜军博士说,“由于是公开的标准,因此这种知识产权共享的优势,将会使这个产品迅速推向市场,为实现国产化生产带来极大的好处。”
从目前的情况看,CPU的设计本身已经并不神秘,同时也不是一件什么难事,而支撑CPU的软件和操作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正是由于应用环境的不完善,导致了目前许多嵌入式CPU的产业化进程相当缓慢。
据颜军讲,当初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问题所在,所以在他的带领下,组织了一个软件开发团队,从1996年开始进行服务于SPARC V8系列硬件的软件开发工作。
先软件,后硬件。
这是欧比特的第一个不同之处。
选择独特的产业化路线
从提出“产业化”概念伊始,以方舟、龙芯为代表的国产嵌入式CPU就纷纷把目光瞄准了NC(网络计算机)和服务器市场,积极推进在这些产品中的应用。
NC和服务器,也曾被认为是国产嵌入式CPU起飞的最佳保障。而颜军带领的欧比特,却走了一条不同的产业化之路。
“最初,我们从事控制器系统和板卡级控制系统的开发工作,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系统开发经验。”颜军说,“自从S698系列芯片成功开发后,我们把目标放在了自动化控制领域,如轧钢、重型车辆等需要实时高可靠的控制市场。这在两年前被看作是‘冷门’市场。”的确,多年来,钢铁、化工、重型机械等行业有些远离信息产业,其实在这些领域里,许多国际公司都在默默地赚取着高额利润。
选择了领域,接下来还要开拓市场。
颜军表示,产业化的道路很复杂,赢得客户则是必须通过的一道关卡。一开始,整机客户并不相信国产嵌入式CPU的功能,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客户就发现如果采用了S698芯片,将会大大降低整机产品的成本。
颜军表示,下一步欧比特将重点开发汽车电子市场,在汽车信息系统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块市场。
走“冷门”,开拓新领域。
这是欧比特的第二个不同之处。
真正落实“客户第一”
经常有企业界人士说:“消费者是上帝、客户是上帝。”然而,真正把这条真理落到实处的企业并不多。
“能够给客户整机产品带来性能的提升,使客户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这才是客户所需要的。”颜军说。
据了解,在向客户推广S698嵌入式CPU时,欧比特都会把源代码也一并交给客户,而仿真平台也是客户必需的,因此也一并向客户开放。
据颜军介绍,在主动开发市场的同时,公司还承接客户的定制业务,目前这部分业务占公司总业务的40%。
同时,为了能够按时为客户交货,欧比特把硅片生产全部委托给了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和上海的中芯国际,虽然价格可能会高一些,但颜军认为是值得的。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欧比特的S698系列产品总共进行了4次投片,第四季度还需要2次投片。这的确让人欣喜。
我国信息产业缺少“中国芯”的代价是眼睁睁地看着利润的部分被国外厂商拿走。轰轰烈烈的2003年,20多颗“中国芯”相继诞生,然而却都遇到了产业化的难题。有一些产品发布时非常隆重,发布后就再也不闻其声了。
产业化是否顺利,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芯”的未来发展。
当北京的中星微、上海的展讯科技享受着芯片产业化成果时,位于南方珠海市的欧比特公司也不甘寂寞,在默默耕耘几年后,这个嵌入式CPU设计企业实现了每年上百万元的纯利润,其设计的S698系列产品及系统量产规模不断加大,而其独特的产业化路线或许能够带给其他“中国芯”一些启示。
选择独特的技术路线
与大多数嵌入式CPU不同,欧比特的S698系列芯选择了SPARC V8架构,对于国人来说,这一架构似乎还比较陌生。
“SPARC V8这一架构性能非常稳定,是计算机嵌入式处理器芯片领域的制高点,同时也是国际上唯一的处理器芯片公开标准,从事研发生产的企业不用交纳版权费。”欧比特公司总裁颜军博士说,“由于是公开的标准,因此这种知识产权共享的优势,将会使这个产品迅速推向市场,为实现国产化生产带来极大的好处。”
从目前的情况看,CPU的设计本身已经并不神秘,同时也不是一件什么难事,而支撑CPU的软件和操作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正是由于应用环境的不完善,导致了目前许多嵌入式CPU的产业化进程相当缓慢。
据颜军讲,当初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问题所在,所以在他的带领下,组织了一个软件开发团队,从1996年开始进行服务于SPARC V8系列硬件的软件开发工作。
先软件,后硬件。
这是欧比特的第一个不同之处。
选择独特的产业化路线
从提出“产业化”概念伊始,以方舟、龙芯为代表的国产嵌入式CPU就纷纷把目光瞄准了NC(网络计算机)和服务器市场,积极推进在这些产品中的应用。
NC和服务器,也曾被认为是国产嵌入式CPU起飞的最佳保障。而颜军带领的欧比特,却走了一条不同的产业化之路。
“最初,我们从事控制器系统和板卡级控制系统的开发工作,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系统开发经验。”颜军说,“自从S698系列芯片成功开发后,我们把目标放在了自动化控制领域,如轧钢、重型车辆等需要实时高可靠的控制市场。这在两年前被看作是‘冷门’市场。”的确,多年来,钢铁、化工、重型机械等行业有些远离信息产业,其实在这些领域里,许多国际公司都在默默地赚取着高额利润。
选择了领域,接下来还要开拓市场。
颜军表示,产业化的道路很复杂,赢得客户则是必须通过的一道关卡。一开始,整机客户并不相信国产嵌入式CPU的功能,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客户就发现如果采用了S698芯片,将会大大降低整机产品的成本。
颜军表示,下一步欧比特将重点开发汽车电子市场,在汽车信息系统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块市场。
走“冷门”,开拓新领域。
这是欧比特的第二个不同之处。
真正落实“客户第一”
经常有企业界人士说:“消费者是上帝、客户是上帝。”然而,真正把这条真理落到实处的企业并不多。
“能够给客户整机产品带来性能的提升,使客户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这才是客户所需要的。”颜军说。
据了解,在向客户推广S698嵌入式CPU时,欧比特都会把源代码也一并交给客户,而仿真平台也是客户必需的,因此也一并向客户开放。
据颜军介绍,在主动开发市场的同时,公司还承接客户的定制业务,目前这部分业务占公司总业务的40%。
同时,为了能够按时为客户交货,欧比特把硅片生产全部委托给了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和上海的中芯国际,虽然价格可能会高一些,但颜军认为是值得的。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欧比特的S698系列产品总共进行了4次投片,第四季度还需要2次投片。这的确让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