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杰布局设计代工 挑战IDM系统大厂市场陆楠
发布时间:2007/8/30 0:00:00 访问次数:466
当IC设计沿着深亚微米甚至纳米轨迹行进时,不论是系统厂商的IC设计部门还是那些专注某一领域的IC设计公司都在摩尔定律的催促下面临不小的压力。而终端市场对于成本的要求也使得这些设计部门和公司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象20年前半导体专业制造代工的出现一样,IC设计产业也面临一个专业分工的时代。
翊杰科技(EE solutions)成立于1998年底,初期主要业务为EDA销售代理(公司初期骨干来自Cadence),兼做一些简单的设计服务。2000年中,原SiS(Silicon Integrated System)公司技术高管加入并担任CTO后,翊杰正式将业务领域扩大至提供包括ASIC在内的设计服务,从而由EDA销售转型为专业IC设计代工公司。
翊杰科技提供的设计服务包括从前端的Design Spec、RTL和Netlist到后端布线和量产阶段的封装、测试整个流程(统包),也可以根据客户定义完成专用IC(ASIC)设计。
2000年,翊杰科技开始为国内的最大通信系统制造商提供ASIC设计服务。“就产品量产而言,目前国内的大型系统制造商是我们最主要的客户。” 翊杰科技总经理苏进成说,“在其后几年里,我们把合作的经验扩展到另一家大型通信系统制造商那里,并为之成功设计并交付十几种不同应用的IC芯片。”
能够得到这样实力雄厚的国内通信系统制造商的认可并同全球其它为之服务的IDM(如TI, IBM, ST, Fujitsu等)巨臂竞争,对于一个成立不过五年的公司,委实不易。作为IC设计代工公司,翊杰科技将其为市场接受的原因概括为两点:一是技术起点高。当IC设计沿着0.25um、0.18um到0.13um的深亚微米甚至纳米轨迹行进时,不论是系统厂商的IC设计部门还是那些专注某一领域的IC设计公司都在摩尔定律的催促下面临不小的压力,要帮助这些客户解压,自身技术要求非常高。基于来自全球两大软硬件公司(Cadence & SiS)的人力从业经验,翊杰科技成立初期便注重技术积累,并通过在美国寻找一些高端设计项目达到练兵目的。2000年他们完成了一项1,000万门级的IC设计,标志着在技术上达到了系统级芯片的要求,这使得他们在接手国内三、四百万门的设计项目时胸有成竹,为其后的合作及业务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成本控制好。做SOC可以在体现技术实力的同时满足高端客户的服务需求,但亚太地区市场决定了以大众电子消费产品为主流应用的现状。在制造中心的中国国内,要在低端市场赢得主动,成本即所谓的性价比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终端市场对于成本的要求正使得那些设计部门和设计公司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象20年前半导体专业制造代工的出现一样,IC设计产业面临一个专业分工的时代。苏进成表示,同样一个产品,当客户选择自己开发或IDM提供的产品成本明显高于委托设计时,专业分工即设计代工的价值就直接体现出来,“从设计到量产再到封装测试采取外包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每一环节的专业化和规模生产下的成本增益。” 苏进成说,“翊杰科技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资源,在工具平台、IP库和可量产三个要素上都能体现竞争力,可以满足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在量产部分帮助客户实现代工的可替换,以便他们选择那些价格更低的工厂代工。”
产业链布局
目前,国内设计代工产业还有很大成长空间,但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设计代工公司除了忙于体现各自的技术优势,同下游代工厂的策略联盟也十分重要,毕竟最终量产拿出产品才是客户的述求。比如智芯就同华润上华结盟,而芯原则声称他们拥有四大晶圆代工厂授权提供的IP。翊杰科技则在2002年同上海华虹NEC各出资50%成立了华杰芯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苏进成认为华杰的成立应该可以为双方拓展各自的市场带来双赢的局面。一方面,上海华虹NEC正在由原先的DRAM代工向专业晶圆代工转型,而如果得到专业的设计代工公司的支持无疑使这种转型能够更快完成;另一方面,翊杰科技也需要华虹NEC在量产以及某些独特制程(高压)上的支持来开拓国内市场。
华杰去年完成了20几项IC设计,虽然“因国内设计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产品量还不大”,但布局已经达到预期目标,苏进成对华杰在以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他并表示,华杰的成立并不会同翊杰科技的业务产生冲突,二者业务有明显区隔,华杰将主要基于翊杰科技的技术资源和华虹NEC的工艺制程在国内寻找IC设计公司为目标客户做设计代工,翊杰科技则将客户重点放在系统厂商并为之提供ASIC设计服务,“我们的产品可以为这些系统厂商提供多一些可替换(IDM提供的产品)的选择。” 苏进成说,“在国内,我们的布局是同华北的大显集团,华中的华虹集团以及华南的系统大厂合作,致力于ASIC产品,目标是取代IDM的产品。”他同时强调,翊杰科技同其它代工厂的合作完全从客户的利基出发,并不会因为同华虹的合作而受到任何局限。
&
当IC设计沿着深亚微米甚至纳米轨迹行进时,不论是系统厂商的IC设计部门还是那些专注某一领域的IC设计公司都在摩尔定律的催促下面临不小的压力。而终端市场对于成本的要求也使得这些设计部门和公司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象20年前半导体专业制造代工的出现一样,IC设计产业也面临一个专业分工的时代。
翊杰科技(EE solutions)成立于1998年底,初期主要业务为EDA销售代理(公司初期骨干来自Cadence),兼做一些简单的设计服务。2000年中,原SiS(Silicon Integrated System)公司技术高管加入并担任CTO后,翊杰正式将业务领域扩大至提供包括ASIC在内的设计服务,从而由EDA销售转型为专业IC设计代工公司。
翊杰科技提供的设计服务包括从前端的Design Spec、RTL和Netlist到后端布线和量产阶段的封装、测试整个流程(统包),也可以根据客户定义完成专用IC(ASIC)设计。
2000年,翊杰科技开始为国内的最大通信系统制造商提供ASIC设计服务。“就产品量产而言,目前国内的大型系统制造商是我们最主要的客户。” 翊杰科技总经理苏进成说,“在其后几年里,我们把合作的经验扩展到另一家大型通信系统制造商那里,并为之成功设计并交付十几种不同应用的IC芯片。”
能够得到这样实力雄厚的国内通信系统制造商的认可并同全球其它为之服务的IDM(如TI, IBM, ST, Fujitsu等)巨臂竞争,对于一个成立不过五年的公司,委实不易。作为IC设计代工公司,翊杰科技将其为市场接受的原因概括为两点:一是技术起点高。当IC设计沿着0.25um、0.18um到0.13um的深亚微米甚至纳米轨迹行进时,不论是系统厂商的IC设计部门还是那些专注某一领域的IC设计公司都在摩尔定律的催促下面临不小的压力,要帮助这些客户解压,自身技术要求非常高。基于来自全球两大软硬件公司(Cadence & SiS)的人力从业经验,翊杰科技成立初期便注重技术积累,并通过在美国寻找一些高端设计项目达到练兵目的。2000年他们完成了一项1,000万门级的IC设计,标志着在技术上达到了系统级芯片的要求,这使得他们在接手国内三、四百万门的设计项目时胸有成竹,为其后的合作及业务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成本控制好。做SOC可以在体现技术实力的同时满足高端客户的服务需求,但亚太地区市场决定了以大众电子消费产品为主流应用的现状。在制造中心的中国国内,要在低端市场赢得主动,成本即所谓的性价比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终端市场对于成本的要求正使得那些设计部门和设计公司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象20年前半导体专业制造代工的出现一样,IC设计产业面临一个专业分工的时代。苏进成表示,同样一个产品,当客户选择自己开发或IDM提供的产品成本明显高于委托设计时,专业分工即设计代工的价值就直接体现出来,“从设计到量产再到封装测试采取外包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每一环节的专业化和规模生产下的成本增益。” 苏进成说,“翊杰科技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资源,在工具平台、IP库和可量产三个要素上都能体现竞争力,可以满足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在量产部分帮助客户实现代工的可替换,以便他们选择那些价格更低的工厂代工。”
产业链布局
目前,国内设计代工产业还有很大成长空间,但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设计代工公司除了忙于体现各自的技术优势,同下游代工厂的策略联盟也十分重要,毕竟最终量产拿出产品才是客户的述求。比如智芯就同华润上华结盟,而芯原则声称他们拥有四大晶圆代工厂授权提供的IP。翊杰科技则在2002年同上海华虹NEC各出资50%成立了华杰芯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苏进成认为华杰的成立应该可以为双方拓展各自的市场带来双赢的局面。一方面,上海华虹NEC正在由原先的DRAM代工向专业晶圆代工转型,而如果得到专业的设计代工公司的支持无疑使这种转型能够更快完成;另一方面,翊杰科技也需要华虹NEC在量产以及某些独特制程(高压)上的支持来开拓国内市场。
华杰去年完成了20几项IC设计,虽然“因国内设计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产品量还不大”,但布局已经达到预期目标,苏进成对华杰在以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他并表示,华杰的成立并不会同翊杰科技的业务产生冲突,二者业务有明显区隔,华杰将主要基于翊杰科技的技术资源和华虹NEC的工艺制程在国内寻找IC设计公司为目标客户做设计代工,翊杰科技则将客户重点放在系统厂商并为之提供ASIC设计服务,“我们的产品可以为这些系统厂商提供多一些可替换(IDM提供的产品)的选择。” 苏进成说,“在国内,我们的布局是同华北的大显集团,华中的华虹集团以及华南的系统大厂合作,致力于ASIC产品,目标是取代IDM的产品。”他同时强调,翊杰科技同其它代工厂的合作完全从客户的利基出发,并不会因为同华虹的合作而受到任何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