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电荷通过银电极注人到单晶
发布时间:2019/4/15 21:22:23 访问次数:1358
电致发光于1936年由G Des⒒au首次观察到,而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始于19臼年,早期的报道来自于M,Pope研究组和R。E.Ⅵs∞研究组,主要实验是在微米(10~20um)厚度的蒽单晶片两侧加直流高压(不小于4Oo,观测到蓝光发射;另外,W HdⅡch和W G schnoder对毫米厚度(1~5m⑴的蒽晶体施加SO~1000V的高压,观测到蓝色发光现象四,这些研究工作的示意图见图5,1。
图5.1蒽单晶实验中的电极,或者是通过将银胶粘贴于蒽单晶的上下表面形成,或者是将蒽单晶上下表面分别涂抹高浓度蒽/钠的四氢呋喃σHF)溶液(可形成蒽负离子)和高浓度蒽/三氯化铝的硝基甲烷溶液(可形成蒽正离子),再与正负电极相连获得。当施加很高电压时,正负电荷通过银电极注人到单晶,或者通过蒽正负离子注入到单晶,部分正负离子可在一个蒽分子上复合形成激子,激子的辐射跃迁产生蓝光发射。
电致发光于1936年由G Des⒒au首次观察到,而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始于19臼年,早期的报道来自于M,Pope研究组和R。E.Ⅵs∞研究组,主要实验是在微米(10~20um)厚度的蒽单晶片两侧加直流高压(不小于4Oo,观测到蓝光发射;另外,W HdⅡch和W G schnoder对毫米厚度(1~5m⑴的蒽晶体施加SO~1000V的高压,观测到蓝色发光现象四,这些研究工作的示意图见图5,1。
图5.1蒽单晶实验中的电极,或者是通过将银胶粘贴于蒽单晶的上下表面形成,或者是将蒽单晶上下表面分别涂抹高浓度蒽/钠的四氢呋喃σHF)溶液(可形成蒽负离子)和高浓度蒽/三氯化铝的硝基甲烷溶液(可形成蒽正离子),再与正负电极相连获得。当施加很高电压时,正负电荷通过银电极注人到单晶,或者通过蒽正负离子注入到单晶,部分正负离子可在一个蒽分子上复合形成激子,激子的辐射跃迁产生蓝光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