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认为栅氧的TDDB主要足Na+等沾污引起的
发布时间:2016/5/2 18:16:49 访问次数:923
过去认为栅氧的TDDB主要足Na+等沾污引起的,经过不断努力,采用各种有效防止Na+沾污的措施, RK73B1ETTP512J现已做到基本上无N ai-沾污(MOS电容经温度一偏压的B-T处理后,可动电荷在1×1010个lcn12以下,处理前后C-V曲线已无移动),以及采用二步(三步)HC1氧化法,使Si-Si0:界面处,从微观上平整无凹凸接触,以减少界面处场强。这种栅氧的击穿场强基本上在lOMV/cm以上,但仍发生TDDB,所以栅氧的TDDB是VI)SI中的一个重要的可靠性问题。
氧化层的击穿机理(过程),目前认为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磨损)阶段,在电应力作用下,氧化层内部及Si-Si0。界面处发生缺陷(陷阱、电荷)的积累,积累的缺陷(陷阱、电荷)达到某一程度后,使局部区域的电场(或缺陷数)达到某一临界值,转入第二阶段,在热、电正反馈作用下,迅速使氧化层击穿。栅氧寿命由第一阶段中的建立时间所决定。
对电应力下氧化层中及界面处产生的缺陷,一般多认为是电荷引起的,对电荷的性质,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Si0:的导电机理是电子从阴极注入,注入电子以F-N( FowlerNordheim)隧穿电流出现,而不是空穴从阳极注入,因为与空穴有关的势垒高度和有效质量都较大。
过去认为栅氧的TDDB主要足Na+等沾污引起的,经过不断努力,采用各种有效防止Na+沾污的措施, RK73B1ETTP512J现已做到基本上无N ai-沾污(MOS电容经温度一偏压的B-T处理后,可动电荷在1×1010个lcn12以下,处理前后C-V曲线已无移动),以及采用二步(三步)HC1氧化法,使Si-Si0:界面处,从微观上平整无凹凸接触,以减少界面处场强。这种栅氧的击穿场强基本上在lOMV/cm以上,但仍发生TDDB,所以栅氧的TDDB是VI)SI中的一个重要的可靠性问题。
氧化层的击穿机理(过程),目前认为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磨损)阶段,在电应力作用下,氧化层内部及Si-Si0。界面处发生缺陷(陷阱、电荷)的积累,积累的缺陷(陷阱、电荷)达到某一程度后,使局部区域的电场(或缺陷数)达到某一临界值,转入第二阶段,在热、电正反馈作用下,迅速使氧化层击穿。栅氧寿命由第一阶段中的建立时间所决定。
对电应力下氧化层中及界面处产生的缺陷,一般多认为是电荷引起的,对电荷的性质,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Si0:的导电机理是电子从阴极注入,注入电子以F-N( FowlerNordheim)隧穿电流出现,而不是空穴从阳极注入,因为与空穴有关的势垒高度和有效质量都较大。
上一篇:与时间有关的介质击穿
上一篇:电子从阴极注入氧化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