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MLCC企业如何走出微利格局
发布时间:2008/5/22 0:00:00 访问次数:583
中国mlcc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也不断呈现出上升趋势。1998年,中国mlcc总产量仅为219.4亿只,2004年已直线增长到900亿只。
市场集中度在提高。世界经济全球化,使电子元件工业的竞争近乎白热化,制造商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通过收购、合并、合作等方式不断壮大自己。国际上已经成长出一批超级跨国集团公司,而且,位居前列的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引导着技术潮流,而且主导和操控着市场,使这个有庞大容量潜力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2004年,我国电子元件行业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69.15亿美元,较前一年同期增长23.98%。但其中出口创汇为189.72亿美元,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差额为279.43亿美元。贸易逆差还在迅速扩大,特别是高档的电子元件仍然以进口为主,这说明中国的企业还处于竞争弱势。我们只有直面跨国竞争,适应潮流,接受挑战,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力保国内元器件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降低电极成本
传统mlcc关键的内电极材料为钯和银,其市场价格很高,其成本占整个mlcc成本的50%以上。在mlcc毛利率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各厂商纷纷致力于开发bme制程技术,力求以铜、镍等贱金属来取代银和钯,从而将单位产品成本降低20%以上。2001年~2006年,bme制程技术将成为未来全球mlcc厂商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在bme技术上,日系厂商走在全球前面,他们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发。近年来,我国风华集团及台湾地区的主要mlcc厂商也不甘示弱,相继开发出成功的bme产品。bme产品的市场比重正在逐年上升,2000年以bme制程生产的mlcc比例为53%,首次超过了以贵金属生产的mlcc,2003年bme产品的市场比例达到55%~60%。
降低介质厚度
降低介质厚度是降低成本的另一重要因素。在薄质大容量mlcc制造领域,日系生产商中以太阳诱电(taiyoyuden)公司最为著名。目前,世界上主要mlcc生产商都在日本,如tdk、村田(murata)、太阳诱电、京瓷(kyocera)等公司。日本mlcc的关键技术都处于保密状态之中。美国的几家电容器企业,包括avx、kemet、vishy等,在薄介质、高层数方面虽然比日本慢3年~5年,但亦已经做到500层以上,介质膜厚8μm。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薄质大容量mlcc一般需要有薄的介质层和更高的层数。当前世界最高水平的全自动大生产是在日本的tdk,它的全自动大生产化操作的介质厚度可达4μm,而实验室可做出2μm以下介质层厚度以及容量100μf以上的mlcc。据报道,目前在日本,500层的mlcc已正常生产,800层技术已成熟,最高层数(实验室内)已达1000层之多,相应的电极层厚度趋于1μm以下,介质厚度逼近1μm。介质膜厚度进一步减至3μm~5μm时,相应的电子陶瓷材料粒度亦下降至0.1μm~0.2μm,而且对粉体的形貌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电子陶瓷原材料在薄质大容量mlcc工艺技术中至关重要,日本厂家都是自产自用。
风华集团代表了国内mlcc制作的最高水平,在相关生产技术方面,主要是薄膜成型及气氛保护烧成、烧端技术已经基本成熟。针对介质薄膜流延,风华集团开发了自主产权的粘合剂系统,在与之配套的电子陶瓷材料方面,目前风华集团也处于国内领先位置,并掌握了材料的核心关键技术,成膜技术达到3μm,丝印叠层技术达到500层。
提早应对无铅化潮流
无铅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发自日本的信息,现在有25个欧洲联盟成员国已经在执行禁止在电子器件中使用铅的法律。欧盟的无铅法律将影响全球的电子产业,一来是由于供应链的全球化,再者它已经不仅仅是市场要求,而且是国际趋势。保护环境已成为21世纪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电子制造无铅化已势在必行。中国自加入wto后,全方位的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关注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中国mlcc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也不断呈现出上升趋势。1998年,中国mlcc总产量仅为219.4亿只,2004年已直线增长到900亿只。
市场集中度在提高。世界经济全球化,使电子元件工业的竞争近乎白热化,制造商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通过收购、合并、合作等方式不断壮大自己。国际上已经成长出一批超级跨国集团公司,而且,位居前列的生产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引导着技术潮流,而且主导和操控着市场,使这个有庞大容量潜力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2004年,我国电子元件行业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69.15亿美元,较前一年同期增长23.98%。但其中出口创汇为189.72亿美元,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差额为279.43亿美元。贸易逆差还在迅速扩大,特别是高档的电子元件仍然以进口为主,这说明中国的企业还处于竞争弱势。我们只有直面跨国竞争,适应潮流,接受挑战,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力保国内元器件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降低电极成本
传统mlcc关键的内电极材料为钯和银,其市场价格很高,其成本占整个mlcc成本的50%以上。在mlcc毛利率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各厂商纷纷致力于开发bme制程技术,力求以铜、镍等贱金属来取代银和钯,从而将单位产品成本降低20%以上。2001年~2006年,bme制程技术将成为未来全球mlcc厂商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在bme技术上,日系厂商走在全球前面,他们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发。近年来,我国风华集团及台湾地区的主要mlcc厂商也不甘示弱,相继开发出成功的bme产品。bme产品的市场比重正在逐年上升,2000年以bme制程生产的mlcc比例为53%,首次超过了以贵金属生产的mlcc,2003年bme产品的市场比例达到55%~60%。
降低介质厚度
降低介质厚度是降低成本的另一重要因素。在薄质大容量mlcc制造领域,日系生产商中以太阳诱电(taiyoyuden)公司最为著名。目前,世界上主要mlcc生产商都在日本,如tdk、村田(murata)、太阳诱电、京瓷(kyocera)等公司。日本mlcc的关键技术都处于保密状态之中。美国的几家电容器企业,包括avx、kemet、vishy等,在薄介质、高层数方面虽然比日本慢3年~5年,但亦已经做到500层以上,介质膜厚8μm。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薄质大容量mlcc一般需要有薄的介质层和更高的层数。当前世界最高水平的全自动大生产是在日本的tdk,它的全自动大生产化操作的介质厚度可达4μm,而实验室可做出2μm以下介质层厚度以及容量100μf以上的mlcc。据报道,目前在日本,500层的mlcc已正常生产,800层技术已成熟,最高层数(实验室内)已达1000层之多,相应的电极层厚度趋于1μm以下,介质厚度逼近1μm。介质膜厚度进一步减至3μm~5μm时,相应的电子陶瓷材料粒度亦下降至0.1μm~0.2μm,而且对粉体的形貌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电子陶瓷原材料在薄质大容量mlcc工艺技术中至关重要,日本厂家都是自产自用。
风华集团代表了国内mlcc制作的最高水平,在相关生产技术方面,主要是薄膜成型及气氛保护烧成、烧端技术已经基本成熟。针对介质薄膜流延,风华集团开发了自主产权的粘合剂系统,在与之配套的电子陶瓷材料方面,目前风华集团也处于国内领先位置,并掌握了材料的核心关键技术,成膜技术达到3μm,丝印叠层技术达到500层。
提早应对无铅化潮流
无铅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发自日本的信息,现在有25个欧洲联盟成员国已经在执行禁止在电子器件中使用铅的法律。欧盟的无铅法律将影响全球的电子产业,一来是由于供应链的全球化,再者它已经不仅仅是市场要求,而且是国际趋势。保护环境已成为21世纪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电子制造无铅化已势在必行。中国自加入wto后,全方位的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关注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上一篇:何必怀疑AMD转让技术的诚意?
下一篇:小捷:龙芯在AMD赞歌中死去
热门点击
- WAPI技术拖后腿英雄气短
- WAPI屡遭排斥利益不相关注定的尴尬
- 汉芯造假调查:为什么举报陈进和汉芯
- 时评:时代呼唤高技能人才
- 专家揭露微电子行业造假内幕
- “超龙计划”重启国人信心
- TD-SCDMA五大突出优势
- 日本厂商:TFT液晶产业的真正链主
- 周其仁:汉芯故事的另一面
- 真假双核战:AMD英特尔"忽悠"谁呢
推荐电子资讯
- 最差劲科技合作品盘点
- 最差劲的科技合作品。 LG普拉达: 看到这个不得... [详细]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