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电子资讯 » 行业分析

张汝京借力政府投资为中芯找到超速发展路

发布时间:2006/8/5 0:00:00 访问次数:268

   由当地政府投资,委托中芯国际经营管理。张汝京为中芯国际在中国找到了一条超速发展的道路。

  借助不断地扩张和投资,中国内地新崛起的芯片代工巨头中芯国际,在公司成立的第5个年头,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代工厂,占中国5成的代工业务。然而规模还是没能让其摆脱亏损的境地,2006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仍然亏损870万美元,而第二季度也很难摆脱亏损状态。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中芯国际继续扩张的步伐。2006年6月28日,中芯国际ceo张汝京与湖北省、武汉市两级政府官员一起出现在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一片空地上,一年之后,这块土地上将建立起中国中部地区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

  这是中芯国际建设的第二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但这条线的运营模式却完全不同以往的“自建”模式。为了减少财务方面的压力,张汝京在半导体代工领域首开纪录,借助“委托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中芯国际的新一轮扩张。

  当地政府对张汝京足够慷慨。该项目一期工程的总投资就高达107亿元,全部由湖北省、武汉市以及武汉东湖高新区联合筹集,虽然产权暂归新成立的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公司,而一切管理运营都交由中芯国际负责。

  根据双方协议,3~5年之后,中芯国际将拥有原价回购这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优先权,甚至连利息都不需要支付;而武汉当地将建成一座产能高达2~2.5万片/月,生产90纳米及以下技术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让武汉的“光谷”更有光彩。

  虽然拥有像手机生产厂商武汉nec、通信设备厂商烽火科技等大企业,但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厂商,武汉的“光谷”在业界一直备受争议,而引进中芯国际,拥有一条即使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也毫不逊色的半导体生产线,无疑会吸引更多配套技术厂商入驻,有利于形成产业群聚效应。因此,12英寸芯片生产线对于武汉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投资项目。

  而对于中芯国际来说,该项目前期不需要中芯国际投资,由当地政府投资土地、厂房、生产线设备等,委托中芯国际经营管理。这种方式可以让中芯国际以“撑杆跳”的方式加快发展,而不需要顾忌因为庞大的设备摊销带来的财务压力。张汝京希望以这种超常规的模式,让中芯国际在中国找到一条超速发展的道路。

  然而这种模式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芯片工厂投资巨大,一旦失败将对地方财政以沉重打击,而这种扩张模式在芯片行业还是第一次,不仅在国内是首创,在国际上也未曾有过先例,此前中国内地投资芯片厂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但武汉地方政府和张汝京都相信,中芯国际近几年取得的巨大成功,特别是在技术与规模上的发展,才让武汉模式最终成形成为可能。

  不进则退

  半导体是一个永远都“缺钱”的行业,但中芯国际融资一直都非常顺利。早在2000年张汝京成立中芯国际之初,就有许多国际资本追随张汝京来到上海,而中芯国际每条生产线产能需要扩张时,都有金融机构争相前往“雪中送炭”。

  2005年5月,中芯国际北京公司获得中国银团为期5年、金额为6亿美元的贷款,为中芯国际在北京12英寸芯片生产线产能扩充提供资金支持;2005年12月,中芯国际上海公司得到荷兰两家银行高达8500万欧元的长期贷款合约,用于中芯国际购置光刻设备;2006年5月,中芯国际天津公司与10家中、外资银行组成的银团签定了为期5年、金额为3亿美元的贷款协议,以扩充天津8英寸芯片厂产能;2006年6月,中芯国际上海公司得到来自8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18家银行组成银团的6亿美元贷款。

  在巨额资金的支持之下,中芯国际迅速发展起来。2005年,中芯国际以11.71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超过新加坡特许,坐上半导体代工领域的第三把交椅;2006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提供的产品中,0.13微米及其以下更先进产品的营收占了总营收的47%;而在半导体行业普遍开工不足的情况下,中芯国际的设备使用率高达95%。这一切都说明,中芯国际的市场竞争力已大大增强。

  更让张汝京高兴的是,中芯国际90纳米产品开始投入生产。90纳米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正因此,当中芯国际将与德州仪器共同开发90纳米芯片生产工艺的消息传出时,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时任英特尔ceo的贝瑞特公开指出,中芯国际在中国内地部署90纳米芯片

   由当地政府投资,委托中芯国际经营管理。张汝京为中芯国际在中国找到了一条超速发展的道路。

  借助不断地扩张和投资,中国内地新崛起的芯片代工巨头中芯国际,在公司成立的第5个年头,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代工厂,占中国5成的代工业务。然而规模还是没能让其摆脱亏损的境地,2006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仍然亏损870万美元,而第二季度也很难摆脱亏损状态。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中芯国际继续扩张的步伐。2006年6月28日,中芯国际ceo张汝京与湖北省、武汉市两级政府官员一起出现在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一片空地上,一年之后,这块土地上将建立起中国中部地区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

  这是中芯国际建设的第二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但这条线的运营模式却完全不同以往的“自建”模式。为了减少财务方面的压力,张汝京在半导体代工领域首开纪录,借助“委托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中芯国际的新一轮扩张。

  当地政府对张汝京足够慷慨。该项目一期工程的总投资就高达107亿元,全部由湖北省、武汉市以及武汉东湖高新区联合筹集,虽然产权暂归新成立的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公司,而一切管理运营都交由中芯国际负责。

  根据双方协议,3~5年之后,中芯国际将拥有原价回购这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优先权,甚至连利息都不需要支付;而武汉当地将建成一座产能高达2~2.5万片/月,生产90纳米及以下技术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让武汉的“光谷”更有光彩。

  虽然拥有像手机生产厂商武汉nec、通信设备厂商烽火科技等大企业,但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厂商,武汉的“光谷”在业界一直备受争议,而引进中芯国际,拥有一条即使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也毫不逊色的半导体生产线,无疑会吸引更多配套技术厂商入驻,有利于形成产业群聚效应。因此,12英寸芯片生产线对于武汉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投资项目。

  而对于中芯国际来说,该项目前期不需要中芯国际投资,由当地政府投资土地、厂房、生产线设备等,委托中芯国际经营管理。这种方式可以让中芯国际以“撑杆跳”的方式加快发展,而不需要顾忌因为庞大的设备摊销带来的财务压力。张汝京希望以这种超常规的模式,让中芯国际在中国找到一条超速发展的道路。

  然而这种模式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芯片工厂投资巨大,一旦失败将对地方财政以沉重打击,而这种扩张模式在芯片行业还是第一次,不仅在国内是首创,在国际上也未曾有过先例,此前中国内地投资芯片厂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但武汉地方政府和张汝京都相信,中芯国际近几年取得的巨大成功,特别是在技术与规模上的发展,才让武汉模式最终成形成为可能。

  不进则退

  半导体是一个永远都“缺钱”的行业,但中芯国际融资一直都非常顺利。早在2000年张汝京成立中芯国际之初,就有许多国际资本追随张汝京来到上海,而中芯国际每条生产线产能需要扩张时,都有金融机构争相前往“雪中送炭”。

  2005年5月,中芯国际北京公司获得中国银团为期5年、金额为6亿美元的贷款,为中芯国际在北京12英寸芯片生产线产能扩充提供资金支持;2005年12月,中芯国际上海公司得到荷兰两家银行高达8500万欧元的长期贷款合约,用于中芯国际购置光刻设备;2006年5月,中芯国际天津公司与10家中、外资银行组成的银团签定了为期5年、金额为3亿美元的贷款协议,以扩充天津8英寸芯片厂产能;2006年6月,中芯国际上海公司得到来自8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18家银行组成银团的6亿美元贷款。

  在巨额资金的支持之下,中芯国际迅速发展起来。2005年,中芯国际以11.71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超过新加坡特许,坐上半导体代工领域的第三把交椅;2006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提供的产品中,0.13微米及其以下更先进产品的营收占了总营收的47%;而在半导体行业普遍开工不足的情况下,中芯国际的设备使用率高达95%。这一切都说明,中芯国际的市场竞争力已大大增强。

  更让张汝京高兴的是,中芯国际90纳米产品开始投入生产。90纳米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正因此,当中芯国际将与德州仪器共同开发90纳米芯片生产工艺的消息传出时,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时任英特尔ceo的贝瑞特公开指出,中芯国际在中国内地部署90纳米芯片

热门点击

推荐电子资讯

最差劲科技合作品盘点
最差劲的科技合作品。 LG普拉达: 看到这个不得...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751165337  13692101218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