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电子资讯 » 市场行情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与技术跨越进步态势

发布时间:2008/5/22 0:00:00 访问次数:299

   集成电路是国家的战略产业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通信产业的基础与核心。微电子技术进步将继续遵循“摩尔定律”。目前先进国家工艺水平已达0.09μ(微米)线宽,而我国最高水平仅0.18μ,差距为2—3代。据美国半导体协会预测,2014年半导体线宽将达0.035μ,届时硅基芯片的微细加工技术将可能达到极限,微电子基础理论、材料和加工技术都可能发生革命性变化。巨额的研发投入支持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形成“一代产品,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材料”节奏分明的发展关系和明确的“技术路线图”,决定了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高度国际化等特征。

  1999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取代石油、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一般认为,每1—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将带动10元左右电子工业和 100元gdp的增长。2001年世界集成电路市场份额,美国约占40%,日本25%,韩国12%,中国仅为2.1%。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产值将继续保持15%的年均增长率,2010年可望达到6000~8000亿美元。

  现代高科技战争,很大程度上打的是“芯片战”。据美国有关方面数据,军舰、战车、飞机、导弹和航天器中,所用ic占装备和武器成本的比重,分别达到22%、24%、33%、45%和66%。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半壁江山。可以说,作为信息产业基础的集成电路,是21世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正因为如此,世界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集成电路发展规划,整合国内科技资源,成立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抢占制高点,以掌握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主动权。

  我国集成电路技术进步态势

  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微电子技术和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传统计划体制适应性差,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各领域基本依赖国外,处处受制于人,处于“引进一代,落后一代”的被动状态。

  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针指导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措施。国家信息工程的实施和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是有力的支持。我国电子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九五”以来,我国信息通信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截至2003年7月,我国固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4.8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5%以上,网络规模和用户容量已双双居世界首位。互联网用户已达到6000万户以上,居世界第2位。电子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3c结合的数字化产品不断涌现。信息产业发展对集成电路的需求,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潮,其中外商投资是主力。投资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北京和深圳地区。业内统计,“十五”以来,集成电路产业共吸引外资139亿美元,等于前30年投资总额的3倍。“十五”期内,新建投产集成电路生产线4条,目前在建生产线6条,另有8条正在筹建中。封装领域投资也达到十几亿美元。

  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参见表3)。2001年,国内集成电路产量占全球市场的2.1%。在全行业209.25亿元销售总额中,设计业占7.1%,制造业占19.7%,封装测试业占52.3%,分立器件业21.0%;从企业类型结构来看,国产集成电路销售总额的88.7%为三资企业创造,8.9%来自国有企业,2.4%来自民营企业。现在,国内集成电路年设计能力可达500多种,10家芯片骨干企业生产能力达到月投片30万片。预计“十五”末期,月投片能力将达 60~70万片(其中8英寸硅片占55%),集成电路年产量200亿块,销售额600—800亿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3%。

  进入“十五”以来,我国在芯片设计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开发成果,如中科院牵头开发的“龙芯”通用cpu系列,由海归学者创办的科技公司开发的“方舟”系列和“星光”系列等。一些产品及时进入市场并取得良好效益,如ic卡芯片及应用(含存储卡、cpu卡及相关cos)、微控制器(mcu)及应用、通信及家电整机配套、机电控制及汽车电子、计算机cpu、信息安全与数字化3c产品、语音识别及生物芯片等。

  

   集成电路是国家的战略产业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通信产业的基础与核心。微电子技术进步将继续遵循“摩尔定律”。目前先进国家工艺水平已达0.09μ(微米)线宽,而我国最高水平仅0.18μ,差距为2—3代。据美国半导体协会预测,2014年半导体线宽将达0.035μ,届时硅基芯片的微细加工技术将可能达到极限,微电子基础理论、材料和加工技术都可能发生革命性变化。巨额的研发投入支持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形成“一代产品,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材料”节奏分明的发展关系和明确的“技术路线图”,决定了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高度国际化等特征。

  1999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取代石油、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一般认为,每1—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将带动10元左右电子工业和 100元gdp的增长。2001年世界集成电路市场份额,美国约占40%,日本25%,韩国12%,中国仅为2.1%。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产值将继续保持15%的年均增长率,2010年可望达到6000~8000亿美元。

  现代高科技战争,很大程度上打的是“芯片战”。据美国有关方面数据,军舰、战车、飞机、导弹和航天器中,所用ic占装备和武器成本的比重,分别达到22%、24%、33%、45%和66%。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半壁江山。可以说,作为信息产业基础的集成电路,是21世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正因为如此,世界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集成电路发展规划,整合国内科技资源,成立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抢占制高点,以掌握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主动权。

  我国集成电路技术进步态势

  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微电子技术和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传统计划体制适应性差,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各领域基本依赖国外,处处受制于人,处于“引进一代,落后一代”的被动状态。

  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针指导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措施。国家信息工程的实施和政府采购政策的落实,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是有力的支持。我国电子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九五”以来,我国信息通信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截至2003年7月,我国固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4.8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5%以上,网络规模和用户容量已双双居世界首位。互联网用户已达到6000万户以上,居世界第2位。电子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3c结合的数字化产品不断涌现。信息产业发展对集成电路的需求,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潮,其中外商投资是主力。投资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北京和深圳地区。业内统计,“十五”以来,集成电路产业共吸引外资139亿美元,等于前30年投资总额的3倍。“十五”期内,新建投产集成电路生产线4条,目前在建生产线6条,另有8条正在筹建中。封装领域投资也达到十几亿美元。

  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参见表3)。2001年,国内集成电路产量占全球市场的2.1%。在全行业209.25亿元销售总额中,设计业占7.1%,制造业占19.7%,封装测试业占52.3%,分立器件业21.0%;从企业类型结构来看,国产集成电路销售总额的88.7%为三资企业创造,8.9%来自国有企业,2.4%来自民营企业。现在,国内集成电路年设计能力可达500多种,10家芯片骨干企业生产能力达到月投片30万片。预计“十五”末期,月投片能力将达 60~70万片(其中8英寸硅片占55%),集成电路年产量200亿块,销售额600—800亿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3%。

  进入“十五”以来,我国在芯片设计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开发成果,如中科院牵头开发的“龙芯”通用cpu系列,由海归学者创办的科技公司开发的“方舟”系列和“星光”系列等。一些产品及时进入市场并取得良好效益,如ic卡芯片及应用(含存储卡、cpu卡及相关cos)、微控制器(mcu)及应用、通信及家电整机配套、机电控制及汽车电子、计算机cpu、信息安全与数字化3c产品、语音识别及生物芯片等。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