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作电路及电源电压
发布时间:2022/12/20 8:37:42 访问次数:102
电子制作调试
电子制作的调试工作一般分为“分调”和“总调”两步进行。分调的目的是使组成装置的各个单元电路工作正常;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整机调试。整机调试又称为"总调"和"联调",通过联调,才能使装置达到预定的技术要求。
1.调试方法
电子制作产品组装完成以后,一般需要调试才能正常工作,不同电子产品的调试方法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普遍规律。电子电路的调试是电子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电子电路理论,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积累经验是做好电子制作调试的保证。
调试的关键是善于对实测结果进行分析,而科学的分析是以正确的测量为基础的。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波形和现象,结合电路进行分析、判断,确定症结所在,进而拟定调整、改进的措施。可见,“测量”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调整”则是解决问题、排除故障的过程。而调试后的再测量,往往又是判断和检验调试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
通常电路由各种功能的单元电路组成,有两种调试方法:一种是装好一级单元电路调
试一级,即分级调试法;另一种是装好整机电路后统一调试,即整机调试法。应当根据电路的复杂程度确定调试方法,一般较为复杂的电路,在调试过程中,采取分级调试的方法较好。两种调试方法的调试步骤是基本一样的。
1)检查电路及电源电压
检查电路元器件是否接错,特别是晶体管引脚、二极管的方向、电解电容的极性是否接对;检查各连接线是否接错,特别是直流电源的极性及电源与地线是否短接,各连接线是否焊牢,是否有漏焊、虚焊、短路等现象,检查电路无误后才能进行通电调试。
2)调试供电电源
一般的电子设备都是由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组成的直流稳压电源供电,调试前要把供电电源与电子设备的主要电路断开,先把电源电路调试好,才能将电源与电路接通。当测量直流输出电压的数值、纹波系数和电源极性与电路设计要求相符并能正常工作时,方可接通电源,调试主电路。若电子设备是由电池供电的,要按规定的电压、极性装接好,检查无误后再接通电源开关。同时要注意电池的容量应能满足设备的工作需要。
3)静态调试
静态调试是在电路没有外加信号的情况下调整电路各点的电位和电流,有振荡电路时可暂不接通。对于模拟电路主要应调整各级的静态工作点;对于数字电路主要是调整各输入、输出端的电平和各单元电路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将测出电路各点的电压、电流与设计值相比较,若两者相差较大,则先调节各有关可调零部件,若还不能纠正,则要从以下方面分析原因:电源电压是否正确;电路安装有无错误;元器件型号是否选正确,本身质量是否有问题等。
一般来说,在能正确安装的前提下,交流放大电路比较容易成功。因为交流电路的各级之间以隔直流电容器互相隔离,在调整静态工作点时互不影响。对于直流放大电路来说,由于各级电路直流相连,各点的电流、电压互相牵制。有时调整一个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会使各级的电压、电流值都发生变化。所以在调整电路时要有耐心,一般要反复多次进行调整才能成功。
4)动态调试
动态调试就是在整机的输入端加上信号,检查电路的各种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包括输出波形、信号幅度、信号间的相位关系、电路放大倍数、频率、输出动态范围等。动态调试时,可由后级开始逐级向前检测,这样容易发现故障,及时调整改进。例如,收音机在其输入端送入高频信号或直接接收电台的信号,来对其进行中频频率的调整、频率覆盖范围和灵敏度的调整,使其满足设计时的要求。调整电子电路的交流参数最好有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对于数字电路来说,由于多数采用集成电路,调试的工作量要少一些。只要元器件的选择符合要求,直流工作状态正常后,逻辑关系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5)指标测试
电路正常工作之后,即可进行技术指标测试。根据设计要求,逐个测试指标完成情况,凡未能达到指标要求的,需分析原因,重新调整,以便达到技术指标要求。
6)负荷实验调试后还要按规定进行负荷实验,并定时对各种指标进行测试,做好记录。若能符合技术要求,正常工作,则此部整机调试完毕。
调试结束后,需要对调试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建立“技术档案”,积累经验,有利于日后对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故障进行维修。单元电路调试(分调)的总结内容一般有测调目的、使用仪器仪表、电路图与接线图、实测波形和数据、计算结果(包括绘制曲线),以及测调结果和有关问题的分析讨论(主要指实测结果与预期结果的符合情况,误差分析和测调中出现的故障及其排除等)。总调的总结内容常有方框图、逻辑图、电路原理图、波形图等。结合这些图简要解释装置的工作原理同时指出所采用的设计技巧、特点。对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异常现象提高到理论上进行分析,以便于今后改进。
文章来源:不可不知的36种电子元器件(第二版)。作者:张晓得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电子制作调试
电子制作的调试工作一般分为“分调”和“总调”两步进行。分调的目的是使组成装置的各个单元电路工作正常;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整机调试。整机调试又称为"总调"和"联调",通过联调,才能使装置达到预定的技术要求。
1.调试方法
电子制作产品组装完成以后,一般需要调试才能正常工作,不同电子产品的调试方法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普遍规律。电子电路的调试是电子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电子电路理论,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积累经验是做好电子制作调试的保证。
调试的关键是善于对实测结果进行分析,而科学的分析是以正确的测量为基础的。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波形和现象,结合电路进行分析、判断,确定症结所在,进而拟定调整、改进的措施。可见,“测量”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调整”则是解决问题、排除故障的过程。而调试后的再测量,往往又是判断和检验调试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
通常电路由各种功能的单元电路组成,有两种调试方法:一种是装好一级单元电路调
试一级,即分级调试法;另一种是装好整机电路后统一调试,即整机调试法。应当根据电路的复杂程度确定调试方法,一般较为复杂的电路,在调试过程中,采取分级调试的方法较好。两种调试方法的调试步骤是基本一样的。
1)检查电路及电源电压
检查电路元器件是否接错,特别是晶体管引脚、二极管的方向、电解电容的极性是否接对;检查各连接线是否接错,特别是直流电源的极性及电源与地线是否短接,各连接线是否焊牢,是否有漏焊、虚焊、短路等现象,检查电路无误后才能进行通电调试。
2)调试供电电源
一般的电子设备都是由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组成的直流稳压电源供电,调试前要把供电电源与电子设备的主要电路断开,先把电源电路调试好,才能将电源与电路接通。当测量直流输出电压的数值、纹波系数和电源极性与电路设计要求相符并能正常工作时,方可接通电源,调试主电路。若电子设备是由电池供电的,要按规定的电压、极性装接好,检查无误后再接通电源开关。同时要注意电池的容量应能满足设备的工作需要。
3)静态调试
静态调试是在电路没有外加信号的情况下调整电路各点的电位和电流,有振荡电路时可暂不接通。对于模拟电路主要应调整各级的静态工作点;对于数字电路主要是调整各输入、输出端的电平和各单元电路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将测出电路各点的电压、电流与设计值相比较,若两者相差较大,则先调节各有关可调零部件,若还不能纠正,则要从以下方面分析原因:电源电压是否正确;电路安装有无错误;元器件型号是否选正确,本身质量是否有问题等。
一般来说,在能正确安装的前提下,交流放大电路比较容易成功。因为交流电路的各级之间以隔直流电容器互相隔离,在调整静态工作点时互不影响。对于直流放大电路来说,由于各级电路直流相连,各点的电流、电压互相牵制。有时调整一个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会使各级的电压、电流值都发生变化。所以在调整电路时要有耐心,一般要反复多次进行调整才能成功。
4)动态调试
动态调试就是在整机的输入端加上信号,检查电路的各种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包括输出波形、信号幅度、信号间的相位关系、电路放大倍数、频率、输出动态范围等。动态调试时,可由后级开始逐级向前检测,这样容易发现故障,及时调整改进。例如,收音机在其输入端送入高频信号或直接接收电台的信号,来对其进行中频频率的调整、频率覆盖范围和灵敏度的调整,使其满足设计时的要求。调整电子电路的交流参数最好有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对于数字电路来说,由于多数采用集成电路,调试的工作量要少一些。只要元器件的选择符合要求,直流工作状态正常后,逻辑关系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5)指标测试
电路正常工作之后,即可进行技术指标测试。根据设计要求,逐个测试指标完成情况,凡未能达到指标要求的,需分析原因,重新调整,以便达到技术指标要求。
6)负荷实验调试后还要按规定进行负荷实验,并定时对各种指标进行测试,做好记录。若能符合技术要求,正常工作,则此部整机调试完毕。
调试结束后,需要对调试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建立“技术档案”,积累经验,有利于日后对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故障进行维修。单元电路调试(分调)的总结内容一般有测调目的、使用仪器仪表、电路图与接线图、实测波形和数据、计算结果(包括绘制曲线),以及测调结果和有关问题的分析讨论(主要指实测结果与预期结果的符合情况,误差分析和测调中出现的故障及其排除等)。总调的总结内容常有方框图、逻辑图、电路原理图、波形图等。结合这些图简要解释装置的工作原理同时指出所采用的设计技巧、特点。对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异常现象提高到理论上进行分析,以便于今后改进。
文章来源:不可不知的36种电子元器件(第二版)。作者:张晓得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