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死亡 2007十大影响力企业
发布时间:2008/1/24 9:35:06 访问次数:361
华为集体辞职事件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影响将会极为深远。
临近年底,在企业内部被讨论最多的话题无外乎年终奖、如何过年、火车飞机票、来年计划等等。但2007年年底,一部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让他们又多了一些新鲜的话题。这部法规也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一石激起千层浪”。
华为无疑处在这层浪的尖峰。
在新法面前,很多企业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华为所采取的做法是:要求所有工作满八年的员工在2008年元旦之前,先后办理主动辞职手续,再竞争上岗,与公司签订1~3年的劳动合同,对于那些主动辞职的老员工给予相应的补偿。与此同时,华为将有选择性地与“自愿辞职”员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薪酬略有上升。
华为的这个做法,顿时激起舆论上的激烈讨论。基本上出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华为此举不仅保护了企业平等的竞争机制和新鲜的生命力,同时也安抚了那些为企业做出贡献的老员工;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华为此举是对新法的公然挑衅。
甚至,论坛上流传的一个调侃华为特色的“工号文化”故事:华为就像一棵爬满猴子的树,上面的猴子往下望,看到的都是笑脸。下面的猴子往上望,看到的都是屁股。如果有果子,总是顶层的猴子先吃。当猴子太多的时候,上层的猴子会折断树枝,向下面抽打。于是,猴子们纷纷往后退,混乱中总有猴子要掉下去。而这些不幸者获得的赔偿,就是从树上掉下的果子!
要了解华为此举的真实意图,必须注意一个细节:“自愿辞职”员工都握有华为股份。因此,有专家解读:华为此举,目的是把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集中起来,不断向“核心”靠拢。
任正非曾经这样评论华为之前的一次集体离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
因此,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劳资关系事件,它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迅速膨胀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人力资源战略以及企业文化上的战略管理,在对自身所进行的清理中,保持活力和凝聚力,引发创造力,轻装上阵。企业关心的是效率,公众关心的是公平,公平与效率是否能有效调和,这恐怕正是华为集体辞职事件变成热点话题的原因所在。
无线增值业务走入低谷,tom在线顺势完成私有化,这是一个聪明的动作,尽管面子上可能不大好看。
自从中国移动于2006年7月7日推出一系列对sp的整改措施以来,整个移动无线增值行业就集体步入了低谷,这场行业灾难tom当然也难以逃脱。tom集团表示,tom在线自2004年3月首次公开售股以来,已经成为领先的无线增值服务商之一,其无线增值服务已经占到公司总收入的90%以上。tom(www.tom.com.cn)在线在中国移动该系列规定施行的第一个财季收入和利润便较上一年度同期分别减少15%和59%。
为了提升投资者信心,tom于2006年12月宣布同ebay合作,以易趣(www.eachnet.cn)为核心成立双方共营的合资公司,从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但这项着眼未来的交易并没有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反而导致股价大幅下跌。根据本刊当时的采访,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业务层面,tom在线短期内看不到可以大规模盈利的新项目,而在错过新浪(www.sina.com.cn)之后也没有合适的收购对象。私有化也是无奈之举。”
这种情况持续蔓延在除了中移动自身业务之外的所有sp中,如果任由其发展,tom在线势必滑落到更为尴尬的局面。2007年3月5日,香港联交所表示,tom集团拟对旗下tom在线提出私有化。根据香港联交所网站的资料,tom集团当时持有tom在线65.73%股份。
上市公司私有化,是资本市场一类特殊的并购操作,与其他并购操作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目标是将被收购上市公司下市,由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按照去年3月的声明,tom集团计划每股1.52港元将tom在线私有化,较停牌前1.14港元的股价,溢价33%,较04年3月tom在线分拆上市时招股价每股1.5港元,溢价约1.3%。 每股美国预存托股份则代表80股“计划注销股份”,但持有tom在线9.9%股份的周凯旋不参加此次售股计划。
转至同年9月,在香港和美国两地上市的tom在线(2383.hk nasdaq:tomo)按照私有化计划,于9月3日9:30从香港创业板退市,并于美国时间9月6日从纳斯达克退市,成为首家实施退市计划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整个私有化涉及资金15.7亿港元,私有化计划生效后,tom集团将持有tom在线已发行股份的90.002%。
tom集团在解释私有化原因时表示,tom在线的核心电信增值业务受运营商政策影响较大,业务下滑明显。私有化后,tom在线在作长期投资决定时,无需因独立上市地位而承受短期压力。
这应该给同类性质的国内中小互联网公司一定启示。上市的成本和财务审计压力并不适合每一个寄望于获得更多资金的公司,比如艺龙、金融界( 华为集体辞职事件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影响将会极为深远。 临近年底,在企业内部被讨论最多的话题无外乎年终奖、如何过年、火车飞机票、来年计划等等。但2007年年底,一部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让他们又多了一些新鲜的话题。这部法规也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一石激起千层浪”。 华为无疑处在这层浪的尖峰。 在新法面前,很多企业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华为所采取的做法是:要求所有工作满八年的员工在2008年元旦之前,先后办理主动辞职手续,再竞争上岗,与公司签订1~3年的劳动合同,对于那些主动辞职的老员工给予相应的补偿。与此同时,华为将有选择性地与“自愿辞职”员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薪酬略有上升。 华为的这个做法,顿时激起舆论上的激烈讨论。基本上出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华为此举不仅保护了企业平等的竞争机制和新鲜的生命力,同时也安抚了那些为企业做出贡献的老员工;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华为此举是对新法的公然挑衅。 甚至,论坛上流传的一个调侃华为特色的“工号文化”故事:华为就像一棵爬满猴子的树,上面的猴子往下望,看到的都是笑脸。下面的猴子往上望,看到的都是屁股。如果有果子,总是顶层的猴子先吃。当猴子太多的时候,上层的猴子会折断树枝,向下面抽打。于是,猴子们纷纷往后退,混乱中总有猴子要掉下去。而这些不幸者获得的赔偿,就是从树上掉下的果子! 要了解华为此举的真实意图,必须注意一个细节:“自愿辞职”员工都握有华为股份。因此,有专家解读:华为此举,目的是把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集中起来,不断向“核心”靠拢。 任正非曾经这样评论华为之前的一次集体离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 因此,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劳资关系事件,它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迅速膨胀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人力资源战略以及企业文化上的战略管理,在对自身所进行的清理中,保持活力和凝聚力,引发创造力,轻装上阵。企业关心的是效率,公众关心的是公平,公平与效率是否能有效调和,这恐怕正是华为集体辞职事件变成热点话题的原因所在。 无线增值业务走入低谷,tom在线顺势完成私有化,这是一个聪明的动作,尽管面子上可能不大好看。 自从中国移动于2006年7月7日推出一系列对sp的整改措施以来,整个移动无线增值行业就集体步入了低谷,这场行业灾难tom当然也难以逃脱。tom集团表示,tom在线自2004年3月首次公开售股以来,已经成为领先的无线增值服务商之一,其无线增值服务已经占到公司总收入的90%以上。tom(www.tom.com.cn)在线在中国移动该系列规定施行的第一个财季收入和利润便较上一年度同期分别减少15%和59%。 为了提升投资者信心,tom于2006年12月宣布同ebay合作,以易趣(www.eachnet.cn)为核心成立双方共营的合资公司,从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但这项着眼未来的交易并没有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反而导致股价大幅下跌。根据本刊当时的采访,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业务层面,tom在线短期内看不到可以大规模盈利的新项目,而在错过新浪(www.sina.com.cn)之后也没有合适的收购对象。私有化也是无奈之举。” 这种情况持续蔓延在除了中移动自身业务之外的所有sp中,如果任由其发展,tom在线势必滑落到更为尴尬的局面。2007年3月5日,香港联交所表示,tom集团拟对旗下tom在线提出私有化。根据香港联交所网站的资料,tom集团当时持有tom在线65.73%股份。 上市公司私有化,是资本市场一类特殊的并购操作,与其他并购操作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目标是将被收购上市公司下市,由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按照去年3月的声明,tom集团计划每股1.52港元将tom在线私有化,较停牌前1.14港元的股价,溢价33%,较04年3月tom在线分拆上市时招股价每股1.5港元,溢价约1.3%。 每股美国预存托股份则代表80股“计划注销股份”,但持有tom在线9.9%股份的周凯旋不参加此次售股计划。 转至同年9月,在香港和美国两地上市的tom在线(2383.hk nasdaq:tomo)按照私有化计划,于9月3日9:30从香港创业板退市,并于美国时间9月6日从纳斯达克退市,成为首家实施退市计划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整个私有化涉及资金15.7亿港元,私有化计划生效后,tom集团将持有tom在线已发行股份的90.002%。 tom集团在解释私有化原因时表示,tom在线的核心电信增值业务受运营商政策影响较大,业务下滑明显。私有化后,tom在线在作长期投资决定时,无需因独立上市地位而承受短期压力。 这应该给同类性质的国内中小互联网公司一定启示。上市的成本和财务审计压力并不适合每一个寄望于获得更多资金的公司,比如艺龙、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