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C告别华为变更之路 首次公布战略发展路线
发布时间:2008/5/24 0:00:00 访问次数:343
4月27日,华为3com(h3c)正式更名为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三通信”,“h3c”),企业标志也由“h3c”代替了“华为3com”。24日,华为3com(h3c)在京召开itoip战略发布会,会议期间发布了基于ip基础标准进行多业务融合的12项产品与解决方案,此次发布是华为3com更名h3c后的第一次战略发布会,也是华为3com(h3c)公司在正式更名“华三通信”之前的最后一次产品发布会。
h3c告别华为变更之路
2003年11月,华为与3com公司在经过长达9个月的酝酿和谈判后在杭州握手,华为拥有其合资公司华为3com(原h3c)51%的股权,3com拥有其余49%股份,双方将旗下华为3com(原h3c)落户于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为以中低端数据通信产品线入局h3c,运营团队也从华为整体入驻。2005年11月,3com公司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华为手中2%的h3c股权,从而使股权结构变为3com公司占51%,拥有其h3c控制权,华为占49%。2006年6月,华为并购港湾网络,至此,与其业务重叠的h3c命运引起业内广泛关注。2006年11月15日,3com公司按照股东协议启动竞购流程,经过近半月的曲折竞购,29日,华为与3com达成协议,最终以8.82亿美元收购后者在合资公司华为3com(原h3c)持有的49%股份。今年2月,华为3com中国区2007年渠道峰会传出消息,消息称公司名称已正式变更为h3c,告别华为时代。更名背后,华为3com(原h3c)已由国内企业步入国外独资企业阵营。4月24日,在北京威斯汀酒店举行的h3c itoip战略发布会上,其公司高层高调宣布,h3c将于4月27日(今日)正式更名为华三通信,再次的更名,宣示着h3c进入又一个新的时代。
首次表态华为杭州建厂
4月17日,华为杭州全球研发中心项目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正式启动。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用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项目功能包括voip以及网络安全等领域的软硬件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预计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 一位华为人士表示:“华为数据通信主要的研发地点一个是北京,另一个就是杭州。华为杭州研发中心所涉及的产品线,正是售出h3c所空缺的数据通信领域”。另有报道称,华为赛门铁克拟合谋存储业,将新合资公司目前暂定名为“华赛。存储、网络安全和视频应用是h3c的主攻目标,华为此举将直接与h3c公司展开竞争。
然而,按照华为与3com当初签订的竞购协议,双方约定18个月内不直接竞争。但当时h3c的主要业务范围是中低端路由器和以太网交换机,所以,华为仍然可以在这一业务范围之外展开其他业务。
对此,华三通信副总裁兼cto曹向英在“h3c itoip战略发布会”期间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华为在杭州的一些投资策略以及与赛门铁克的合资情况是华为自己的一种行为,从h3c的角度讲,我并不了解他们详细的安排和进程。我们会围绕itoip这样一个理念,展开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我们从来不认为在国内任何一个企业,乞今为止能够在整个ip的这个网络产品以及ip业务产品方面能够像h3c这样,提供一个非常全面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所以,公司的整个策略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并不因为任何企业的投入的改变而影响我们公司的改变。曹同时表示,华为一直是h3c非常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彼此间存在着最亲密的合作关系,并一直有着良好的相互支持的机制,彼此的合作也不会受到影响。
h3c回归3com发展之变
关于3com接手h3c后对中国公司做出的调整及现状,曹向英称,在过去的12个月里,h3c与3com交割之后做了一些业务上小的调整。整体来说,h3c做为一个独立的企业,h3c的核心管理团队包括员工是没有任何改变的,仍然是根基中国面向全球的一个企业,唯一一点不同的是,h3c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会更加专注,通过与h3c整合之后,我们会更有效的利用3com全球的渠道把我们的产品销向全球,h3c本身的销售服务团队将用更多的精力对中国市场进行更深的投入,对中国客户的服务将会越来越好。与从前不同的是,我们的研发体系及产品解决方案输出体系还是面向全球的,只是我们自己的销售与服务不会特别多的直接投入到海外市场的营销渠道,但是我们的产品及解决方案还是面向全球的。
在itoip推出以后,对技术趋势及市场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曹向英表示,itoip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架构,它也是一个整个产业形态的专利,标准化是基础,我们不害怕标准化,只有封闭的企业才会害怕转变,我们做为一个开放式经营的企业,我们倡导标准化,只要把所有产品基于ip的这样一个实施标准去做,每个企业在提供这种服务的时候,它才会把成本降到最低。这是整个价值运营的信条,而不是多张应用网络通过打腿的方式集中到ip应用的网络上来。我们要通过itoip这样的一种架构的整合,不断实现每一块业务的融和,这个道路是比较漫长的,但是我们觉得整体来说在产业界会引起一场不小的融入。据我所之,目前的产业现状,还没有完全过渡到ip基础上来,还处在过渡初期,但势头很猛。
<4月27日,华为3com(h3c)正式更名为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三通信”,“h3c”),企业标志也由“h3c”代替了“华为3com”。24日,华为3com(h3c)在京召开itoip战略发布会,会议期间发布了基于ip基础标准进行多业务融合的12项产品与解决方案,此次发布是华为3com更名h3c后的第一次战略发布会,也是华为3com(h3c)公司在正式更名“华三通信”之前的最后一次产品发布会。
h3c告别华为变更之路
2003年11月,华为与3com公司在经过长达9个月的酝酿和谈判后在杭州握手,华为拥有其合资公司华为3com(原h3c)51%的股权,3com拥有其余49%股份,双方将旗下华为3com(原h3c)落户于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为以中低端数据通信产品线入局h3c,运营团队也从华为整体入驻。2005年11月,3com公司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华为手中2%的h3c股权,从而使股权结构变为3com公司占51%,拥有其h3c控制权,华为占49%。2006年6月,华为并购港湾网络,至此,与其业务重叠的h3c命运引起业内广泛关注。2006年11月15日,3com公司按照股东协议启动竞购流程,经过近半月的曲折竞购,29日,华为与3com达成协议,最终以8.82亿美元收购后者在合资公司华为3com(原h3c)持有的49%股份。今年2月,华为3com中国区2007年渠道峰会传出消息,消息称公司名称已正式变更为h3c,告别华为时代。更名背后,华为3com(原h3c)已由国内企业步入国外独资企业阵营。4月24日,在北京威斯汀酒店举行的h3c itoip战略发布会上,其公司高层高调宣布,h3c将于4月27日(今日)正式更名为华三通信,再次的更名,宣示着h3c进入又一个新的时代。
首次表态华为杭州建厂
4月17日,华为杭州全球研发中心项目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正式启动。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用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项目功能包括voip以及网络安全等领域的软硬件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预计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 一位华为人士表示:“华为数据通信主要的研发地点一个是北京,另一个就是杭州。华为杭州研发中心所涉及的产品线,正是售出h3c所空缺的数据通信领域”。另有报道称,华为赛门铁克拟合谋存储业,将新合资公司目前暂定名为“华赛。存储、网络安全和视频应用是h3c的主攻目标,华为此举将直接与h3c公司展开竞争。
然而,按照华为与3com当初签订的竞购协议,双方约定18个月内不直接竞争。但当时h3c的主要业务范围是中低端路由器和以太网交换机,所以,华为仍然可以在这一业务范围之外展开其他业务。
对此,华三通信副总裁兼cto曹向英在“h3c itoip战略发布会”期间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华为在杭州的一些投资策略以及与赛门铁克的合资情况是华为自己的一种行为,从h3c的角度讲,我并不了解他们详细的安排和进程。我们会围绕itoip这样一个理念,展开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我们从来不认为在国内任何一个企业,乞今为止能够在整个ip的这个网络产品以及ip业务产品方面能够像h3c这样,提供一个非常全面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所以,公司的整个策略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并不因为任何企业的投入的改变而影响我们公司的改变。曹同时表示,华为一直是h3c非常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彼此间存在着最亲密的合作关系,并一直有着良好的相互支持的机制,彼此的合作也不会受到影响。
h3c回归3com发展之变
关于3com接手h3c后对中国公司做出的调整及现状,曹向英称,在过去的12个月里,h3c与3com交割之后做了一些业务上小的调整。整体来说,h3c做为一个独立的企业,h3c的核心管理团队包括员工是没有任何改变的,仍然是根基中国面向全球的一个企业,唯一一点不同的是,h3c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会更加专注,通过与h3c整合之后,我们会更有效的利用3com全球的渠道把我们的产品销向全球,h3c本身的销售服务团队将用更多的精力对中国市场进行更深的投入,对中国客户的服务将会越来越好。与从前不同的是,我们的研发体系及产品解决方案输出体系还是面向全球的,只是我们自己的销售与服务不会特别多的直接投入到海外市场的营销渠道,但是我们的产品及解决方案还是面向全球的。
在itoip推出以后,对技术趋势及市场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上,曹向英表示,itoip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架构,它也是一个整个产业形态的专利,标准化是基础,我们不害怕标准化,只有封闭的企业才会害怕转变,我们做为一个开放式经营的企业,我们倡导标准化,只要把所有产品基于ip的这样一个实施标准去做,每个企业在提供这种服务的时候,它才会把成本降到最低。这是整个价值运营的信条,而不是多张应用网络通过打腿的方式集中到ip应用的网络上来。我们要通过itoip这样的一种架构的整合,不断实现每一块业务的融和,这个道路是比较漫长的,但是我们觉得整体来说在产业界会引起一场不小的融入。据我所之,目前的产业现状,还没有完全过渡到ip基础上来,还处在过渡初期,但势头很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