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电子资讯 » 行业分析

x86生态系统

发布时间:2018/4/24 22:47:32 访问次数:838


51电子网公益库存:
ADXL356BEZ
2AV7-0002
88E1111-B2-BAB-I000
30FLZ-SM2-TB(LF)(SN)
88E1111-B2-BAB-I000
941H-2C-12D
A8293SESTR-T
CTM1050
DS25BR204TSQX
EP1K50TC144-3N
G2R-1-E-DC12V
HD64F38076RH10V
ISD1720PY
LT3800EFE
MAX4896ETP

      做芯片很难,做核心芯片更难,做需要生态系统的cpu芯片,比大家想象得都要难;当年,绕得过intel,跨不过微软。如今,绕得过arm,做不出安卓,“生态之根”已被控制。http://yishengwei.51dzw.com

  这几天中兴事件持续发酵以来,各种议论纷纷扰扰。  上周,新智元推送了《中国芯“逃兵”:缺芯是因为缺钱;中国芯“老炮”:芯片救国靠bat不是开玩笑》一文,引起了无数从业者热议。

  有十余年芯片从业经验的水木网友torvaldsing告诉新智元,这几天对他触动最大的,还是碧树西风写的这句话:

  一碗牛肉面,真的要用牛肉,真的要用面,真的要炖很久,这么简单的道理,偌大一个国家,这么多精英,过去这么多年了,咋就不能懂呢?

  因此,torvaldsing投书新智元,尝试谈一谈x86生态系统和arm生态系统的艰难发展历程和残酷的市场竞争,向大家介绍一下做cpu的各种困难,以及眼下能看到的一线希望。

  以下是torvaldsing的雄文:

  我尽量写得轻松一些,因为其实这个话题很有趣,仔细探究起来,很多看似爆炸性的新闻,其实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很早之前就发端了,这其中的故事,真的像演义小说一样好玩。

  本文会罗列很多的往事和参考资料,保证有诚意。一些地方没忍住加上了一些三脚猫的分析,欢迎拍砖打脸。

  如今intel在服务器市场占有率近乎100%,在桌面市场也大于80%,再加上intel一贯重视宣传,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intel就是芯片的代称,甚至是高科技的代称。但intel并非生而如此,它的牛x千真万确是熬出来的,是在列强环伺的竞争环境中杀出来的。http://yishengwei.51dzw.com

  七十年代,在搭上ibm pc这趟快车之前,intel的8位处理器已经很成功,但也有很多竞争者,zilog是其中翘楚,它研发的z80系列产品和intel的8080兼容,性价比高。一直到90年代,中国很多大学的微机实验课,还在用zilog的板子。当时还有一款处理器风头不逊于8080系列,即mos公司的6502。后来mos把6502的isa(指令集架构)授权给了众多厂商,流传甚广。70年代苹果创立之初的apple-i和apple-ii,80年代任天堂的红白机,90年代初的小霸王学习机,90年代末的文曲星,都使用了6502系列的cpu。

  ibm pc给了intel和微软大发展的机会。但它俩必须面对竞争。ibm pc是ibm主导下的一个开放标准,各个零部件都是可以替换的。所以才有了“兼容机”的概念,和延续至今的装机市场。当时ibm要求intel必须把x86指令集授权给其它厂商,避免cpu供应商一家独大。(详细的x86兼容处理器生产厂家列表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x86_manufacturers)ibm自己也有生成x86兼容cpu的权力。同时,为了限制微软的ms-dos,ibm自己也做dos操作系统,名为pc-dos。

  在ibm pc阵营内部,intel面对其它cpu供应商的竞争,在阵营外部,还要和苹果的macintosh电脑竞争。当时苹果已经换用motorola 68000系列cpu,性能强劲,图形界面诱人。当时用mac的人,逼格要高于用ibm pc的人。

  intel顶着阵营内外的竞争压力,苦心孤诣地发展壮大。这时候潜在的威胁在慢慢酝酿。从1981年的risc-i开始,精简指令集(risc)逐步流行起来,诞生了一系列risc风格的cpu:1985年mips公司推出第一款商用的risc芯片,hp公司在1986年推出pa-risc,sun公司在1987年推出sparc,motorola在1988年推出mc88000。当时大家普遍认为risc优于以x86为代表的cisc风格cpu,就连intel和amd也害怕在risc潮流中落伍,amd在1987年推出了am29000,intel在1988年推出了i860/i960。http://yishengwei.51dzw.com

  开始时risc似乎并没有威胁到桌面市场,mips、pa-risc、sparc全是用来做服务器和工作站的。被苹果流放的乔布斯用mc88000系列cpu做next桌面电脑,铩羽而归。1986年,英国的acorn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arm的risc处理器,次年,它还配了个操作系统叫risc os,强攻桌面市场,可惜最终只在英国掀起来了一些波澜。

  1991年,risc阵营实实在在地杀入桌面市场。这一年,ibm看到在pc阵营里,intel和微软这两个小弟坐大,慢慢不受自己的控制,索性拉拢apple和在risc市场不得志的motorola,推出了powerpc架构,由ibm和motorola生产芯片,apple做操作系统和整机,推出全新的power macintosh电脑。这三家组成了aim(apple-ibm-motorola)联盟,气势汹汹地向wintel联盟发起攻击。

  结果是wintel赢了,个中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wintel保持对已有软件的向下兼容,而apple频繁更换底层的cpu,导致的不兼容气走了用户,然后由此强调软件生态的重要。我则以为,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当时wintel不是比尔盖茨和格鲁夫在掌舵,而apple是乔布斯在掌舵,可能结局完全不同。2005年,乔布斯掌舵下的苹果,把mac里面的cpu由powerpc换成intel的芯片,就完成得干脆利落,没怎么受到软件生态的牵绊。

  总之,在80年代,大家就已经深深懂得cpu的isa是软件生态系统的根基,不愿让这个“生态之根”被别人控制。整机和系统的制造商,通过强制cpu厂商给其它厂商授权自己的isa,来保证有第二家甚至更多的供应商。如果不慎“生态之根”被别人控制了,例如ibm被wintel篡了权,甚至不惜另起炉灶来竞争。

  同样是把自己的指令集授权给其它厂商,intel把几乎所有的其它供应商都挤死了,只省下amd苟延残喘;mos则销声匿迹了,完全靠其它生产商把6502系列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纵有千万条,我想“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最根本的。http://yishengwei.51dzw.com

  在桌面市场上,windows 95和windows 98这两款操作系统,让wintel联盟登上了霸业的顶端。从1995年到2003年,intel看起来简直是不可战胜的。

  与此同时,intel还把几乎所有的risc架构的cpu都干趴下了,占领了服务器市场。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从技术角度讲,risc是一种设计cpu的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种isa。像x86这样的复杂指令集,其实在实现过程中,也能借重risc的理念。1989年的80486,已经隐隐地可以看到risc风格的流水线,1995年的pentium pro,其核心已经是一个乱序执行的risc了,只不过多了一个复杂的译码逻辑,把x86指令拆分成risc风格的微操作。因此从技术角度讲,risc指令集未必比x86有优势。

  第二,risc成也unix,败也unix。unix和c语言树立了很好的软件开发传统,确保同一套代码可以很方便地在不同cpu之间移植。80年代,一大堆risc架构的cpu,都可以很快配上自己的unix,很快把已有的c语言编写的应用跑在cpu上,然后就可以卖了。sun公司的sparc配有solaris,hp公司的pa-risc配有hp-ux,ibm公司的powerpc配有aix。

  这些林林总总的unix变体,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unix生态系统中软件开发人员重视代码的可移植性,大家都很小心地围绕posix标准来编程,避免过分依赖于某个操作系统独有的功能。这样,一旦intel芯片携linux(一种开源的unix变体)来和risc架构的工作站竞争,软件应用就纷纷以很小的移植难度,离开了昂贵的专有unix工作站。

  第三,当时pc市场比服务器市场大得多,intel在pc市场的盈利帮助它研发更好的服务器芯片,巨大的出货量降低了芯片的制造成本。研发优势和成本优势,奠定了intel最终胜利的基础。http://yishengwei.51dzw.com

  这段时间,intel还几次面临挑战,每次都成功保卫了自己对于生态系统的掌控权。

  第一个挑战,来自internet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诞生后,对微软和intel都是挑战。虽然当时的动态网页还非常初级,但是已经有人喊出“web is the computer”的概念。等到java applet出现之后,大家更是觉得可以在网页上实现桌面应用的效果,未来只需一个浏览器,就能取代桌面。netscape的marc andreessen在1995年,就着手把netscape浏览器打造成一个internet os。以那个时代的软硬件水平,毫无疑问地,这些尝试失败了。

  用一个高层次的软件api,兜住所有的上层应用,然后让底层的硬件,都来支持这个api——这个主意不单单在技术上看起来很炫,从商业上,这是上层应用厂商消解底层平台厂商生态霸权的终极武器。因此,在那之后的二十年里,商业上的尝试一直在持续,包括:

  腾讯开发的webqq和q+,在网页里面提供一个类似windows桌面的应用场景,后来失败了,回退到功能单一的smartqq。个中原因,我个人认为还是那个时代的pc性能不够。

  腾讯开发的微信小程序,在微信里面通过html5和javascript实现手机app的功能,可以横跨ios和android。

  谷歌推出chromeos和chromebook笔记本,里面跑的应用,全都是基于html5和javascript的。

  我个人认为,微信小程序几乎一定会成功,它一旦成功,腾讯必然会重燃在pc平台上做q+的野心。intel在桌面的霸权,最大的威胁不是amd,也不是arm,而很可能是html5+javascript,熟悉“降维打击”的人,对此不会感到意外吧。

  第二个挑战,来自虚拟机(virtual machine)和jit(just-in-time)编译器。先锋是java的虚拟机jvm,后来微软也推出了dotnet虚拟机,支持c#等语言。虚拟机有一套虚拟的指令集,源代码先被编译到这个虚拟的指令集上,在程序运行时,jit编译器再把这套虚拟指令集编译为cpu的原生指令集。面向虚拟机开发的程序,例如java applet,可以在不同的cpu和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http://yishengwei.51dzw.com

来源:新智元

 


51电子网公益库存:
ADXL356BEZ
2AV7-0002
88E1111-B2-BAB-I000
30FLZ-SM2-TB(LF)(SN)
88E1111-B2-BAB-I000
941H-2C-12D
A8293SESTR-T
CTM1050
DS25BR204TSQX
EP1K50TC144-3N
G2R-1-E-DC12V
HD64F38076RH10V
ISD1720PY
LT3800EFE
MAX4896ETP

      做芯片很难,做核心芯片更难,做需要生态系统的cpu芯片,比大家想象得都要难;当年,绕得过intel,跨不过微软。如今,绕得过arm,做不出安卓,“生态之根”已被控制。http://yishengwei.51dzw.com

  这几天中兴事件持续发酵以来,各种议论纷纷扰扰。  上周,新智元推送了《中国芯“逃兵”:缺芯是因为缺钱;中国芯“老炮”:芯片救国靠bat不是开玩笑》一文,引起了无数从业者热议。

  有十余年芯片从业经验的水木网友torvaldsing告诉新智元,这几天对他触动最大的,还是碧树西风写的这句话:

  一碗牛肉面,真的要用牛肉,真的要用面,真的要炖很久,这么简单的道理,偌大一个国家,这么多精英,过去这么多年了,咋就不能懂呢?

  因此,torvaldsing投书新智元,尝试谈一谈x86生态系统和arm生态系统的艰难发展历程和残酷的市场竞争,向大家介绍一下做cpu的各种困难,以及眼下能看到的一线希望。

  以下是torvaldsing的雄文:

  我尽量写得轻松一些,因为其实这个话题很有趣,仔细探究起来,很多看似爆炸性的新闻,其实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很早之前就发端了,这其中的故事,真的像演义小说一样好玩。

  本文会罗列很多的往事和参考资料,保证有诚意。一些地方没忍住加上了一些三脚猫的分析,欢迎拍砖打脸。

  如今intel在服务器市场占有率近乎100%,在桌面市场也大于80%,再加上intel一贯重视宣传,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intel就是芯片的代称,甚至是高科技的代称。但intel并非生而如此,它的牛x千真万确是熬出来的,是在列强环伺的竞争环境中杀出来的。http://yishengwei.51dzw.com

  七十年代,在搭上ibm pc这趟快车之前,intel的8位处理器已经很成功,但也有很多竞争者,zilog是其中翘楚,它研发的z80系列产品和intel的8080兼容,性价比高。一直到90年代,中国很多大学的微机实验课,还在用zilog的板子。当时还有一款处理器风头不逊于8080系列,即mos公司的6502。后来mos把6502的isa(指令集架构)授权给了众多厂商,流传甚广。70年代苹果创立之初的apple-i和apple-ii,80年代任天堂的红白机,90年代初的小霸王学习机,90年代末的文曲星,都使用了6502系列的cpu。

  ibm pc给了intel和微软大发展的机会。但它俩必须面对竞争。ibm pc是ibm主导下的一个开放标准,各个零部件都是可以替换的。所以才有了“兼容机”的概念,和延续至今的装机市场。当时ibm要求intel必须把x86指令集授权给其它厂商,避免cpu供应商一家独大。(详细的x86兼容处理器生产厂家列表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x86_manufacturers)ibm自己也有生成x86兼容cpu的权力。同时,为了限制微软的ms-dos,ibm自己也做dos操作系统,名为pc-dos。

  在ibm pc阵营内部,intel面对其它cpu供应商的竞争,在阵营外部,还要和苹果的macintosh电脑竞争。当时苹果已经换用motorola 68000系列cpu,性能强劲,图形界面诱人。当时用mac的人,逼格要高于用ibm pc的人。

  intel顶着阵营内外的竞争压力,苦心孤诣地发展壮大。这时候潜在的威胁在慢慢酝酿。从1981年的risc-i开始,精简指令集(risc)逐步流行起来,诞生了一系列risc风格的cpu:1985年mips公司推出第一款商用的risc芯片,hp公司在1986年推出pa-risc,sun公司在1987年推出sparc,motorola在1988年推出mc88000。当时大家普遍认为risc优于以x86为代表的cisc风格cpu,就连intel和amd也害怕在risc潮流中落伍,amd在1987年推出了am29000,intel在1988年推出了i860/i960。http://yishengwei.51dzw.com

  开始时risc似乎并没有威胁到桌面市场,mips、pa-risc、sparc全是用来做服务器和工作站的。被苹果流放的乔布斯用mc88000系列cpu做next桌面电脑,铩羽而归。1986年,英国的acorn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arm的risc处理器,次年,它还配了个操作系统叫risc os,强攻桌面市场,可惜最终只在英国掀起来了一些波澜。

  1991年,risc阵营实实在在地杀入桌面市场。这一年,ibm看到在pc阵营里,intel和微软这两个小弟坐大,慢慢不受自己的控制,索性拉拢apple和在risc市场不得志的motorola,推出了powerpc架构,由ibm和motorola生产芯片,apple做操作系统和整机,推出全新的power macintosh电脑。这三家组成了aim(apple-ibm-motorola)联盟,气势汹汹地向wintel联盟发起攻击。

  结果是wintel赢了,个中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wintel保持对已有软件的向下兼容,而apple频繁更换底层的cpu,导致的不兼容气走了用户,然后由此强调软件生态的重要。我则以为,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当时wintel不是比尔盖茨和格鲁夫在掌舵,而apple是乔布斯在掌舵,可能结局完全不同。2005年,乔布斯掌舵下的苹果,把mac里面的cpu由powerpc换成intel的芯片,就完成得干脆利落,没怎么受到软件生态的牵绊。

  总之,在80年代,大家就已经深深懂得cpu的isa是软件生态系统的根基,不愿让这个“生态之根”被别人控制。整机和系统的制造商,通过强制cpu厂商给其它厂商授权自己的isa,来保证有第二家甚至更多的供应商。如果不慎“生态之根”被别人控制了,例如ibm被wintel篡了权,甚至不惜另起炉灶来竞争。

  同样是把自己的指令集授权给其它厂商,intel把几乎所有的其它供应商都挤死了,只省下amd苟延残喘;mos则销声匿迹了,完全靠其它生产商把6502系列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纵有千万条,我想“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最根本的。http://yishengwei.51dzw.com

  在桌面市场上,windows 95和windows 98这两款操作系统,让wintel联盟登上了霸业的顶端。从1995年到2003年,intel看起来简直是不可战胜的。

  与此同时,intel还把几乎所有的risc架构的cpu都干趴下了,占领了服务器市场。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

  第一,从技术角度讲,risc是一种设计cpu的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种isa。像x86这样的复杂指令集,其实在实现过程中,也能借重risc的理念。1989年的80486,已经隐隐地可以看到risc风格的流水线,1995年的pentium pro,其核心已经是一个乱序执行的risc了,只不过多了一个复杂的译码逻辑,把x86指令拆分成risc风格的微操作。因此从技术角度讲,risc指令集未必比x86有优势。

  第二,risc成也unix,败也unix。unix和c语言树立了很好的软件开发传统,确保同一套代码可以很方便地在不同cpu之间移植。80年代,一大堆risc架构的cpu,都可以很快配上自己的unix,很快把已有的c语言编写的应用跑在cpu上,然后就可以卖了。sun公司的sparc配有solaris,hp公司的pa-risc配有hp-ux,ibm公司的powerpc配有aix。

  这些林林总总的unix变体,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unix生态系统中软件开发人员重视代码的可移植性,大家都很小心地围绕posix标准来编程,避免过分依赖于某个操作系统独有的功能。这样,一旦intel芯片携linux(一种开源的unix变体)来和risc架构的工作站竞争,软件应用就纷纷以很小的移植难度,离开了昂贵的专有unix工作站。

  第三,当时pc市场比服务器市场大得多,intel在pc市场的盈利帮助它研发更好的服务器芯片,巨大的出货量降低了芯片的制造成本。研发优势和成本优势,奠定了intel最终胜利的基础。http://yishengwei.51dzw.com

  这段时间,intel还几次面临挑战,每次都成功保卫了自己对于生态系统的掌控权。

  第一个挑战,来自internet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诞生后,对微软和intel都是挑战。虽然当时的动态网页还非常初级,但是已经有人喊出“web is the computer”的概念。等到java applet出现之后,大家更是觉得可以在网页上实现桌面应用的效果,未来只需一个浏览器,就能取代桌面。netscape的marc andreessen在1995年,就着手把netscape浏览器打造成一个internet os。以那个时代的软硬件水平,毫无疑问地,这些尝试失败了。

  用一个高层次的软件api,兜住所有的上层应用,然后让底层的硬件,都来支持这个api——这个主意不单单在技术上看起来很炫,从商业上,这是上层应用厂商消解底层平台厂商生态霸权的终极武器。因此,在那之后的二十年里,商业上的尝试一直在持续,包括:

  腾讯开发的webqq和q+,在网页里面提供一个类似windows桌面的应用场景,后来失败了,回退到功能单一的smartqq。个中原因,我个人认为还是那个时代的pc性能不够。

  腾讯开发的微信小程序,在微信里面通过html5和javascript实现手机app的功能,可以横跨ios和android。

  谷歌推出chromeos和chromebook笔记本,里面跑的应用,全都是基于html5和javascript的。

  我个人认为,微信小程序几乎一定会成功,它一旦成功,腾讯必然会重燃在pc平台上做q+的野心。intel在桌面的霸权,最大的威胁不是amd,也不是arm,而很可能是html5+javascript,熟悉“降维打击”的人,对此不会感到意外吧。

  第二个挑战,来自虚拟机(virtual machine)和jit(just-in-time)编译器。先锋是java的虚拟机jvm,后来微软也推出了dotnet虚拟机,支持c#等语言。虚拟机有一套虚拟的指令集,源代码先被编译到这个虚拟的指令集上,在程序运行时,jit编译器再把这套虚拟指令集编译为cpu的原生指令集。面向虚拟机开发的程序,例如java applet,可以在不同的cpu和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http://yishengwei.51dzw.com

来源:新智元

 

热门点击

推荐电子资讯

最差劲科技合作品盘点
最差劲的科技合作品。 LG普拉达: 看到这个不得...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751165337  13692101218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