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51电子网 » 电子资讯 » 行业动态

第一次AI之冬:美好憧憬抵不过一场暴风雪

发布时间:2017/8/16 19:56:35 访问次数:301


51电子网公益库存:
SSM2019BRNZRL
TMP05AKSZ-500RL7
XA2S200E-6FT256I
10AX066H3F34I3SGES
5CEBA2F23C8N
73S1210F-68M/F/PH
AD21477WYSWZ1A02
DS2250T-64-16+
EP1C12F256C8N
FIDO1100PQF208IR1
HMC1019ALP4E
IA186ES-PQF100I-R-03
JS28F512M29EWHA
M25P32-VMF6TP TR
N25Q064A13EF8A0F TR

      近两年人工智能开始疯狂生长,各种人工智能将会颠覆产业、颠覆生活,甚至取代人类的“宏大叙事”接踵而至。似乎人工智能就是未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如果暂时放下对人工智能的美好想象,坐下来平心静气的观察一下人工智能的历史,却可能产生不少另类的结论:

  比如人工智能并不怎么前沿和未来,事实上人工智能比大部分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科技都要“老气横秋”。从图灵上世纪40年代提出现代人工智能概念,到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的一次会议上诞生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人工智能这东西至少已经是60岁高龄的“爷爷级”技术。 http://weixingaoic.com

  而且人工智能改变生活,代替人类工作也不是什么新鲜论调,这种说法在几十年里被反复抛出….结果呢,直到今天也没出现。

  回顾这六十年,ai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两次堪称具有毁灭意义的,被广泛承认的ai之冬,很大程度上将学界伸入现实的ai产业进行了清零。

  所以在ai火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两次堪称产业灾难的事件很有意义。尤其当我们发现,今天的很多画面都只不过是场景重现的时候…….

  第一次ai之冬:美好憧憬抵不过一场暴风雪

  时间轴回到上世纪60年代。其实很多我们在今天认为是ai核心的技术方案,那个时候都已经被提出。比如神经网络的构想,比如机器学习领域的很多基础算法。但在当时,这些都是“旁门左道”,真正占领ai话语制高点的是逻辑理论。

  自从1956年被提出之后,应用逻辑理论的人工智能程序在20年间不断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在国际跳棋比赛中战胜人类选手、自己解决代数问题等等,当时带来的社会冲击,想来跟我们今天看ai下围棋、ai与人聊天一样震撼。

  1959年约翰·麦卡锡发表论文阐述了完整的ai系统。之后ai机器人开始进驻工业生产线,甚至出现了能完成自然语言处理的ai程序。

  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秩序,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动用国防开支来支持人工智能研发,各种实验室和ai企业拔地而起。就在当时,已经有科学家预言70年代机器人将彻底取代人类工作,也有科学家和社会名流认为ai将毁灭人类——是的,一切都和今天如此相似。

  但这次持续20年的ai第一次繁荣期,却在1974年画上了句号。

  其主要原因,还是逻辑理论下的ai系统难以工程化。纸上谈兵的ai太多,但耗费了巨额资金和漫长等待后,依然没有能成为实物、带来实际价值的ai系统。 http://weixingaoic.com

  就在人们开始逐渐放弃对ai的幻想时,最后一根导火索被点燃了:应用数学领域的大师,詹姆斯·莱特希尔爵士在给英国科学研究委员会所做的报告中,用详尽的数据和调查结果狠狠批判了ai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且断言“人工智能研究没有带来任何重要影响。”

  这场带来ai之冬的报告,引发了西方各国政府大幅度削减ai研究经费,林立的实验室接连破灭。第一次ai繁荣时期的主角逻辑理论也至今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难以与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后辈相抗衡。

  第二次ai之冬:计算机的悲喜三重奏

  好在进入80年代,不安分ai又开始了蠢蠢欲动。

  相比于60年代作为军备竞赛产物的ai,80年代的ai是因为商业化前景迎来了又一次集体兴奋。

  这次利好消息也是来自多方面的。首先在学界,机器学习开始取代逻辑理论成为主流。而反向传播算法为代表的多层神经网络被研发成功,成为了直到今天都影响ai界的大事。由于多层神经网络的自我排错性和兼容性良好,带来了ai逼近通用的新希望。

  (多层神经网络逻辑示例)

  而在产业方面同样传来了利好消息:1975年第一台lisp计算机研制成功,到了80年代,这种广泛被看好可以实现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工业分析的计算机类型,成为了商业追逐的风口。据统计,到8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有100家以上的lisp公司,这在当年可谓新兴产业中的翘楚。

  另一方面,是1981年工业部开始了第五代计算机项目研究。这在当时日本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美英等国也处于战略考虑重新开始自主ai计算机发展。

  多方面的利好加持下,ai又一次来到了舞台中央。但这次快速登场等来的却是更快速的谢幕。

  第二次ai之冬并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作为开启。但1987年是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华尔街大崩溃,全球范围内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而lisp机产业也裹挟其中,由于lisp的真实应用场景欠奉,危机中的资本界很快失去了耐心,泡沫急速破碎,相关公司近乎全线破产,ai又一次成为了欺骗与失望的代名词。

  当然,这次ai之冬非常漫长的原因在于90年代个人计算机时代正式到来。原本已经对ai计算机失去耐心的人们瞬间被pc这个大怪兽圈粉——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ai陷入了史无前例的长眠,直到近几年又一次苏醒。

  纵观整个第二次ai之冬,它由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开启,被lisp计算机的泡沫点燃,最终被个人计算机时代到来给彻底坐实。三种计算机的三种命运,写成了ai的几十年运数,想想也是怪有意思的。

  ai之冬的总结与教训

  如今的ai再繁荣,就像前两次一样,都是由几大利好消息作为核心支撑产生了。

  首先是深度学习的崛起让业界看到了全新希望,其次移动芯片等计算系统硬件的飞跃,也让ai需要的庞大运算力成为可能。

  但更关键的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训练ai必须的数据不再遥不可及。这也是ai最大的利好消息,以至于让学界和商界不那么担忧“第三次ai之冬”。

  但纵观前两次ai的劫难,不难发现ai产业的兴衰是有规律的。总结这些规律,可以认为ai有三点特征始终没有改变。

  第一、ai是经济兴奋的造物。每一次ai潮的爆发和冷却,都是由没有被完全验证的技术利好,引发各领域的全线疯狂。但当技术利好最终被证明无效的时候,产业寒冬就会无情爆发。

  第二、ai是国家战略的附庸。历史和今天都证明了,每一次ai崛起都离不开国家间的技术博弈。因为ai本身具有的经济和军事变革想象力实在过于巨大。主流大国都不会坐视对手独自发展这一技术。但如果一旦国家战略转向,ai的情景就将十分危险。

  第三、ai有可能被其他技术赶超并替代。我们都以为ai将彻底取代家用计算机,殊不知真实的历史恰好相反。当我们以为ai就是唯一未来的时候,市场往往会有其他看起来“不那么聪明”的技术出来搅局,用铁一样的数据证明谁才是老大。 http://weixingaoic.com

  这三点可以说是ai产业被反复验证的规律,也是两次ai之冬留下的宝贵经验。如果我们认同这些常识,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教训,用以避免灾难——或者至少在灾难中自保。

  首先,我们要承认ai的产业破坏力是惊人的。历次ai之冬的深层诱因,都很难离开学界、商界和政府普遍都希望ai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附加技术。而不愿意将ai视作现有技术和工业体系的颠覆者。但ai这种东西确实从出发点就与传统计算机科学极为不同,如果不愿意以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为代价,全面拥抱ai,最后的结果恐怕会是畏首畏尾,重新导致ai产品在实践中寸步难行,变成一个ai来了又走的恶性闭环。

  其次,无论是创业还是资本注入,都应该避免赌博式投注。事实已经证明ai很难成为迅猛的风口,进入ai界必须忍受技术原型、实验模型、商用产品三者之间漫长的时间差。另外ai在历史上已经很多次创造了畸形生长的伪风口,这都是市场过分期待ai马上变现带来的恶果,最后泡沫破裂,自食其果的只能是ai从业者自己。

  最后,如果认同ai是一个很可能反复,甚至重新进入冬天的技术领域,那么学界、商界和政府应该各自有一套取舍和保存火种的机制。ai不应在盛夏被捧得过高,也不应在寒冬被一棍子打死。只有确保自己的每一步都从ai中收益,并帮助行业整体良性发展,ai之冬的损伤才能降到最低。

来源:搜狐科技

 

 

 



51电子网公益库存:
SSM2019BRNZRL
TMP05AKSZ-500RL7
XA2S200E-6FT256I
10AX066H3F34I3SGES
5CEBA2F23C8N
73S1210F-68M/F/PH
AD21477WYSWZ1A02
DS2250T-64-16+
EP1C12F256C8N
FIDO1100PQF208IR1
HMC1019ALP4E
IA186ES-PQF100I-R-03
JS28F512M29EWHA
M25P32-VMF6TP TR
N25Q064A13EF8A0F TR

      近两年人工智能开始疯狂生长,各种人工智能将会颠覆产业、颠覆生活,甚至取代人类的“宏大叙事”接踵而至。似乎人工智能就是未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如果暂时放下对人工智能的美好想象,坐下来平心静气的观察一下人工智能的历史,却可能产生不少另类的结论:

  比如人工智能并不怎么前沿和未来,事实上人工智能比大部分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科技都要“老气横秋”。从图灵上世纪40年代提出现代人工智能概念,到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的一次会议上诞生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人工智能这东西至少已经是60岁高龄的“爷爷级”技术。 http://weixingaoic.com

  而且人工智能改变生活,代替人类工作也不是什么新鲜论调,这种说法在几十年里被反复抛出….结果呢,直到今天也没出现。

  回顾这六十年,ai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两次堪称具有毁灭意义的,被广泛承认的ai之冬,很大程度上将学界伸入现实的ai产业进行了清零。

  所以在ai火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两次堪称产业灾难的事件很有意义。尤其当我们发现,今天的很多画面都只不过是场景重现的时候…….

  第一次ai之冬:美好憧憬抵不过一场暴风雪

  时间轴回到上世纪60年代。其实很多我们在今天认为是ai核心的技术方案,那个时候都已经被提出。比如神经网络的构想,比如机器学习领域的很多基础算法。但在当时,这些都是“旁门左道”,真正占领ai话语制高点的是逻辑理论。

  自从1956年被提出之后,应用逻辑理论的人工智能程序在20年间不断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在国际跳棋比赛中战胜人类选手、自己解决代数问题等等,当时带来的社会冲击,想来跟我们今天看ai下围棋、ai与人聊天一样震撼。

  1959年约翰·麦卡锡发表论文阐述了完整的ai系统。之后ai机器人开始进驻工业生产线,甚至出现了能完成自然语言处理的ai程序。

  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秩序,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动用国防开支来支持人工智能研发,各种实验室和ai企业拔地而起。就在当时,已经有科学家预言70年代机器人将彻底取代人类工作,也有科学家和社会名流认为ai将毁灭人类——是的,一切都和今天如此相似。

  但这次持续20年的ai第一次繁荣期,却在1974年画上了句号。

  其主要原因,还是逻辑理论下的ai系统难以工程化。纸上谈兵的ai太多,但耗费了巨额资金和漫长等待后,依然没有能成为实物、带来实际价值的ai系统。 http://weixingaoic.com

  就在人们开始逐渐放弃对ai的幻想时,最后一根导火索被点燃了:应用数学领域的大师,詹姆斯·莱特希尔爵士在给英国科学研究委员会所做的报告中,用详尽的数据和调查结果狠狠批判了ai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且断言“人工智能研究没有带来任何重要影响。”

  这场带来ai之冬的报告,引发了西方各国政府大幅度削减ai研究经费,林立的实验室接连破灭。第一次ai繁荣时期的主角逻辑理论也至今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难以与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后辈相抗衡。

  第二次ai之冬:计算机的悲喜三重奏

  好在进入80年代,不安分ai又开始了蠢蠢欲动。

  相比于60年代作为军备竞赛产物的ai,80年代的ai是因为商业化前景迎来了又一次集体兴奋。

  这次利好消息也是来自多方面的。首先在学界,机器学习开始取代逻辑理论成为主流。而反向传播算法为代表的多层神经网络被研发成功,成为了直到今天都影响ai界的大事。由于多层神经网络的自我排错性和兼容性良好,带来了ai逼近通用的新希望。

  (多层神经网络逻辑示例)

  而在产业方面同样传来了利好消息:1975年第一台lisp计算机研制成功,到了80年代,这种广泛被看好可以实现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工业分析的计算机类型,成为了商业追逐的风口。据统计,到8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有100家以上的lisp公司,这在当年可谓新兴产业中的翘楚。

  另一方面,是1981年工业部开始了第五代计算机项目研究。这在当时日本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美英等国也处于战略考虑重新开始自主ai计算机发展。

  多方面的利好加持下,ai又一次来到了舞台中央。但这次快速登场等来的却是更快速的谢幕。

  第二次ai之冬并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作为开启。但1987年是一个被广泛认同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华尔街大崩溃,全球范围内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而lisp机产业也裹挟其中,由于lisp的真实应用场景欠奉,危机中的资本界很快失去了耐心,泡沫急速破碎,相关公司近乎全线破产,ai又一次成为了欺骗与失望的代名词。

  当然,这次ai之冬非常漫长的原因在于90年代个人计算机时代正式到来。原本已经对ai计算机失去耐心的人们瞬间被pc这个大怪兽圈粉——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ai陷入了史无前例的长眠,直到近几年又一次苏醒。

  纵观整个第二次ai之冬,它由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开启,被lisp计算机的泡沫点燃,最终被个人计算机时代到来给彻底坐实。三种计算机的三种命运,写成了ai的几十年运数,想想也是怪有意思的。

  ai之冬的总结与教训

  如今的ai再繁荣,就像前两次一样,都是由几大利好消息作为核心支撑产生了。

  首先是深度学习的崛起让业界看到了全新希望,其次移动芯片等计算系统硬件的飞跃,也让ai需要的庞大运算力成为可能。

  但更关键的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训练ai必须的数据不再遥不可及。这也是ai最大的利好消息,以至于让学界和商界不那么担忧“第三次ai之冬”。

  但纵观前两次ai的劫难,不难发现ai产业的兴衰是有规律的。总结这些规律,可以认为ai有三点特征始终没有改变。

  第一、ai是经济兴奋的造物。每一次ai潮的爆发和冷却,都是由没有被完全验证的技术利好,引发各领域的全线疯狂。但当技术利好最终被证明无效的时候,产业寒冬就会无情爆发。

  第二、ai是国家战略的附庸。历史和今天都证明了,每一次ai崛起都离不开国家间的技术博弈。因为ai本身具有的经济和军事变革想象力实在过于巨大。主流大国都不会坐视对手独自发展这一技术。但如果一旦国家战略转向,ai的情景就将十分危险。

  第三、ai有可能被其他技术赶超并替代。我们都以为ai将彻底取代家用计算机,殊不知真实的历史恰好相反。当我们以为ai就是唯一未来的时候,市场往往会有其他看起来“不那么聪明”的技术出来搅局,用铁一样的数据证明谁才是老大。 http://weixingaoic.com

  这三点可以说是ai产业被反复验证的规律,也是两次ai之冬留下的宝贵经验。如果我们认同这些常识,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教训,用以避免灾难——或者至少在灾难中自保。

  首先,我们要承认ai的产业破坏力是惊人的。历次ai之冬的深层诱因,都很难离开学界、商界和政府普遍都希望ai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附加技术。而不愿意将ai视作现有技术和工业体系的颠覆者。但ai这种东西确实从出发点就与传统计算机科学极为不同,如果不愿意以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为代价,全面拥抱ai,最后的结果恐怕会是畏首畏尾,重新导致ai产品在实践中寸步难行,变成一个ai来了又走的恶性闭环。

  其次,无论是创业还是资本注入,都应该避免赌博式投注。事实已经证明ai很难成为迅猛的风口,进入ai界必须忍受技术原型、实验模型、商用产品三者之间漫长的时间差。另外ai在历史上已经很多次创造了畸形生长的伪风口,这都是市场过分期待ai马上变现带来的恶果,最后泡沫破裂,自食其果的只能是ai从业者自己。

  最后,如果认同ai是一个很可能反复,甚至重新进入冬天的技术领域,那么学界、商界和政府应该各自有一套取舍和保存火种的机制。ai不应在盛夏被捧得过高,也不应在寒冬被一棍子打死。只有确保自己的每一步都从ai中收益,并帮助行业整体良性发展,ai之冬的损伤才能降到最低。

来源:搜狐科技

 

 

 


热门点击

推荐电子资讯

Chrome 31:iOS版发布
iOS版Chrome 31主要更新:   “Au... [详细]
版权所有:51dzw.COM
深圳服务热线:13692101218  13751165337
粤ICP备09112631号-6(miitbeian.gov.cn)
公网安备44030402000607
深圳市碧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付款方式